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广度与深度日趋加强,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的单一竞争形式已经向人力资本、货币资本获取向投资的多元化竞争形式转变,劳动力资本化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变动的一种重要趋势。强化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显得越来越迫切,各国政府无不把人力资本的提高摆到重要位置。
人力资本研究伴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等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知识、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S.R.Walsh)发表《人力资本观》,从个人教育经费和个人收益相比较中,计算教育的经济收益,阐述了初期的人力资本观。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当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T.W.Schutz)和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并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并将人力资本分为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等五大类。贝克尔以人力资本收入确定劳动收入分配关系,使人力资本研究数学化、精细化,为人力资本提供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出现,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人力资本进入发展与完善阶段。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P.M.罗默(P.M.Romer)将生产要素分为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以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新思想(以专利数量衡量)四个方面,1990年又建立了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究与开发(R&D)三部门在内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作为总生产函数的一个变量。1988年卢卡斯(R.E.Lucas)建立了“两时期模型”(Two Periods Model)与“两商品模型”(Two Goods Model),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specific human-capital)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也进行了研究,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除对国外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介绍、阐释外,许多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的作用与功能、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和外部效应、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表现出巨大的非均衡性。提高国民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缩小区域差距、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而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则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同自然、社会、经济现象存在区域差异一样,人力资本也存在投资方式、投入数量、现有存量、利用方式、产出效益等诸多方面的区域差异。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必须对这个支撑动力——区域人力资本进行准确的判断;在理论上,必须深入探索区域人力资本的运行规律和形成机制,科学评估区域人力资本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对发展的支撑能力。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李玉江博士主持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人力资本时空结构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研究》,同年又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应及支撑能力》,以及“十五”规划山东省社科重点课题《山东省人力资本区域评估及调控系统研究》三项课题。这三个项目有一定交叉,相互促进,课题组在研究中对理论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取得可喜成果,写成了书,完成了《人力资本区域研究》专著。
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区域人口学、区域经济学原理,以山东省为个例,在进行大量专题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对人力资本的空间结构、区域差异变动规律、动力机制分析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在建立指标体系、聚类分析、定量评估、相关系数计算、需求函数等方面,体现了量化研究的特点,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在研究内容上,该成果有诸多创新之处。首先,对区域人力资本从经济发展水平、居住区域、地域尺度、经济单元、自然因素等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人力资本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地域结构的层次性、投资类型与主体的多元性、区域投资的相对均质性、人力资本存量与受益的地域集中性、功能上的结节性、区域管理的可调控性等;第二,分别从基础消费、投资角度对人力资本定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建立了人力资本计算模型;第三,从需求与供给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并在人力资本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上,从人力资本总量、质量、积累能力方面进行了区域人力资本定性分析,并运用人力资本丰裕系数法对区域人力资本进行了定量分析;第四,在人力资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根据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外部性作用,建立了有效劳动模型生产函数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生产函数,根据模型计算得出资本、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及其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份额和贡献率,测定了区域人力资本供给量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增长的需求量;第五,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通过人力资本重心模型的建立,发现了人力资本重心变动的规律,构建了人力资本决策支持系统。
该成果突出了实践性,分析了人力资本区域协调的主要障碍约束、发展趋势及区域协调发展对策。认为21世纪初,我国区域人力资本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人力资本投资实力东西部仍将保持较大差距;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增长幅度将高于东部地区;北方地区人力资本投资能力与存量增长速度将快于南方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区域差距将继续扩大;人力资本“极化效应”仍将十分明显;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减少;人力资本存量区际差距将出现倒“U”字型转变的特征;人力资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将出现逆向变动等。这些创新和突破,使该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这是课题组同志所作的一个实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