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人口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线阅读 收藏

世纪之交,人们对中国人口的走向备加关注,未来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人类大家庭之中?它会给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20多年来控制人口增长成绩最卓著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出生率下降后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完成由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过渡,现已过渡到接近老年型,有效地削减了人口增长的势能。只是削减后的势能仍不可小视。国内外大同小异的预测表明,2000年我国人口可达13亿人左右,2050年前后增加到16亿人左右时“人口列车”才能完全停止下来。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中期令人欣慰地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位置上退下来,印度将率先向16亿人口挺进。但不要忘记:我们只有不懈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才有可能将愿望变成现实。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的特点。预测表明,20世纪末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接近7%,开始步入老年型;2000~2040年老龄化程度累进加速上升,2040年可达18%左右,超过目前人口老龄化最严重国家水平,超过届时发展中国家4~5个百分点,超过世界3~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将对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发展,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等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未来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人口因素;而最重要的则是发展养老保险事业,以应付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渡过老龄化严重阶段难关。我们的困难在于相对经济不够发达,老龄化来临具有超前性质,二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差”,没有条件推行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那种全方位的社会养老保障。而是应当积极发展社会供养,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适当组织老年再就业自养,集社养、家养、自养于一体,建立“三养”结合和互相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是生育率下降后通向人口零增长路上不可超越的必要阶段,一定程度的人口老龄化是必需的;只是要面对中国特殊的“时间差”,积极稳妥地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迎接“银色浪潮”的挑战。

人口城市化系指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加速进行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这种双向推进最终造成的住房、交通、污染等现代“城市病”,将是各国迈向21世纪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中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步伐加快,目前上升到占30%左右,是发展既迅速又比较健康的历史时期。据预测2000年城市人口比例可上升到占35.0%,2025年可上升到占68.1%,大致在21世纪20年代初赶上并超过世界总体水平。随着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较快变动,人口城市化的步伐会有所加快,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面对中国基本国情,城市化步伐不可能太快,它必须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适应。而对于一个时期以来居高不下的流动人口“民工潮”,应当“三三制”分流:以农业栽培业为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林、牧、渔业广义农业转移1/3,向乡镇企业转移1/3,向城市“农转非”转移1/3。通过源头“截流”和乡镇“分流”,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盲目流入城市的现状,亦可有效缓解城市职工下岗和失业的压力。

面对我国人口的变动趋势和问题,应变和解决的基本方略是可持续发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或曰“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