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学海有舟——记著名人口学家田雪原
在线阅读 收藏

4月的一个雨天,我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田雪原所长的办公室,请他向《人生》的广大读者介绍一下自己。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癯,一副普通的近视眼镜更增添了他彬彬的学者风度。然而交谈之下,我却感到他温稚的外表下所掩藏的智慧的力量。正如窗外的春雨,虽无滔滔之势,但那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却足以滋润干渴了一冬的土地。

1959年9月,田雪原从家乡辽宁本溪考取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入学不久,正赶上对北大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的批判,把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说成“中国的新马尔萨斯主义”,带着疑问和困惑,田雪原找来马老的著作认真地读起来,读罢掩卷沉思,他感到马老的观点并没有什么不对,“中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长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控制人口,利国利民”……马寅初的观点在田雪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田雪原第一次接触人口学,也为他以后走上人口学研究的道路埋下了一个伏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然而对马寅初先生的错误批判依然得不到平反,田雪原奋笔疾书,写出了《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的长篇论文。1979年8月5日,《光明日报》予以全文发表,并加了编者按语,这是较早公开为马寅初先生人口论翻案的文章,其科学的态度、严谨的论证、犀利的笔锋,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接着,他又搜集整理了马寅初先生的有关人口问题的谈话、文章等资料,编辑成《新人口论》出版。这是田雪原进入人口学界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为人口学研究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也从此与人口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人口研究中心后,田雪原从经济所转到该中心,专心致力于人口学、人口经济学的研究。1982年初,他的第一部专著《新时期人口论》出版了,论证了以控制数量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战略。从此,他不断拿出新的科研成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人口学思想体系。

“六五”期间,国务院发展中心组织研究“2000年的中国”,这是“六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由田雪原主持并作为主要撰稿者之一完成的《2000年的中国人口与就业》是其中的首篇报告,他在主持这一研究的过程中,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向国家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如对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对生产年龄人口变动的估计和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估计,都比较现实,所提对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1988年《2000年的中国》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七五”时期,田雪原认为在战略问题已解决的前提下,应该在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于是他开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老年人口调查和老年社会保障改革研究”,1987年完成了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这是国内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老年人口调查。1988年出版了《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他在此基础上撰写和主编《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三本专著和一篇长篇报告,受到宋平、李铁映和有关领导同志的赞誉,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超前研究的一项成果,是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他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积极发展社会供养、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适当组织老年人口自养”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而又切实可行的老年供养途径,对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八五”期间,田雪原科学研究的重点转入微观领域,他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生育率微观分析与人口控制机制转变研究”、首先进行了全国10个省市家庭经济与生育调查,他借鉴西方微观人口经济学合理成分,提出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他指出,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人们愿意多生育孩子,归根结底是因为多生育孩子有明显的边际效益。所以,在我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矛盾的情况下,要积极地探讨市场趋向的改革,这个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削减计划内生育子女的成本,增加其效益,削减计划外生育子女的效益,增加其成本,让人们感到少生孩子、计划内生育不仅精神上光荣,而且经济上也能得到最大的效益,以此引导人们少生优生。

上述宏观和微观研究完成后,“八五”后期开始,田雪原又开始了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展开迈向21世纪的新课题。他写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发表,主笔、主编了一系列有关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专著,如《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近年来,田雪原不仅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而且还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中国人口科学》和《中国人口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这几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在所内和学术界,他的格言是“扶老携幼”,尊重老年专家学者,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寄希望于青年学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他说:“中国有12亿多人口,人口学研究的力量却相对不足,特别需要学术界同志的团结互助。”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坚持开门办所,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加强横向联系,建立了与10多个部委和20多个省市有关研究单位的研究网络,以及与10多个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共同发展中国的人口科学。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84年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成果特别荣誉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华人口奖和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外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第二届优秀成果奖、中国老年学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部委级奖多项。1991年享有国际权威的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他“国际知识分子名人”称号。并在书中介绍了他在人口学、经济学、老年学研究中获得的突出成就,1995年美国名人协会又授予他证书,将他列入世界五千名人。

田雪原之所以能在人口研究领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和他对生活、对工作的执着态度是分不开的。搞科学研究无疑是一件相当辛苦、相当枯燥的事情,但无论做什么,他都是投入全部的精力全力以赴。他很赞赏“活着像条龙,不能像条虫”这句话,他常说:“人生在世几十年,一代又一代人往下传,犹如跑接力赛一样,每个人都应奋力跑完自己这一棒。”搞科研20多年来,他节假日几乎没有出去玩过,他说那是他不受干扰搞科研的最好时间,辛苦虽辛苦,但看看自己这些年来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觉得辛苦没有白付出,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他来说,没有休息、没有娱乐的学者生涯虽然使他付出了很多很多,但他却因此在人口科学的天地里拥有了一方无限广大的天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