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调整是目前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
在线阅读 收藏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1979年起集中三年的时间,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把它纳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的轨道。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战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努力打好这一仗。

粉碎“四人帮”两年多来,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3.0475亿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总产值1977年比1976年增长14.3%,1978年又比1977年增长13.5%,达4230亿元;财政收入1978年比上年增长28.2%,达11211100万元,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整个国民经济已经从过去停滞、倒退和瘫痪、半瘫痪状态下走出来,出现了1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那么,为什么不继续“开足马力前进”,却转而实行调整的方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国民经济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成堆,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过来。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近20年来,农业发展缓慢,全国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一直在600斤上下。棉花、油料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同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2)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调。我国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总投资中占的比重本来就不高,20多年来却还有所下降,使轻工业成了国民经济中比较突出的“短线”,市场供应不充分,出口也缺乏竞争能力。(3)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主要是煤、电、油、运输和建材工业的发展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这一项,全国就有20%左右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能发挥出来。(4)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长期以来,由于积累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担能力,带来一系列问题。在积累内部,用于集体福利、住宅、文教卫生、公用事业等同人民生活直接有关的投资较少,欠账较多,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人口增长过快,新成长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增长比例失调。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到30年,全国人口净增4亿多人,一部分劳动适龄人口不能为生产过程所吸收,成为待业人员。由于这些基本的比例关系没有改变过来,企业整顿没有完全搞好,经济管理体制又不相适应,生产、建设、流通、分配领域中的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严重地妨碍着职工、企业、地方、中央部门积极性的发挥,全国重点企业的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标和原材料消耗指标分别有43%和55%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还有24%的国营工业企业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亏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民经济中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来已久。但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唯生产力论”帽子满天飞,棍子遍地打,连要不要进行生产本身这个起码的常识都给搞糊涂了,这些问题便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起来。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例失调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道理很明显,一台机器、一部汽车不发动起来,毛病往往不大容易找到。一经发动,转起来、跑起来,毛病出在哪里便显露出来了。国民经济也是如此。经过两年多大干快上的实践,一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重大比例失调问题。问题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没有粉碎“四人帮”两年多的实践,我们的认识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深刻。现在,面对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是不顾一切地“开足马力前进”,还是适当放慢前进的速度,首先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呢?这在实质上是要不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不要端正经济建设中的思想路线问题。只有重大比例关系比较协调,才能较快发展;在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下强行高速发展,就离开了经济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我国近30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也说明,什么时候比例关系比较协调,综合平衡搞得比较好,国民经济发展就快;否则就慢,甚至倒退。“开足马力前进”的愿望是好的,但在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勉强开动,必然是开而不足,跑起路来左右摇摆,事与愿违,欲速不达。只有暂时放慢前进的步伐,以便主动地揭露矛盾,自觉地进行调整,逐步使比例关系协调起来,才能为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创造条件。

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包括把各方面失调的比例关系调整过来,使国民经济走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有步骤地对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使生产关系更好地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上层建筑更好地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把目前管理混乱的企业坚决整顿好,使所有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好水平;通过调整、改革、整顿,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这几个方面的任务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但就全局来看,不解决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其他一切问题就都很难解决,调整是改革、整顿、提高和顺利发展的关键,首先必须搞好比例关系的调整。

调整比例关系,简单说,就是“截长补短”。即把“长线”调下来,或者限制它的发展速度;而把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短线”调上去,实现综合平衡。

把“短线”和薄弱环节调上去,第一,就是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使粮食生产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同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互相适应。第二,要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使轻纺工业的增长速度赶上或略高于重工业的增长速度,主要轻纺产品的增长大体上同国内购买力的增长和出口的需要相适应。第三,加强煤、电、油、运输和建材工业的生产建设,改变燃料、动力、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状况,保证其他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适当增加消费,增加文教、卫生、住宅、公用事业等方面的建设投资,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还要积极扩大出口,发展外贸和旅游事业,为国家赚取更多的外汇。

把“长线”调下来,当务之急首先是坚决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扭转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胡子工程”越建越多、投资效果越来越差的局面。基本建设的规模要根据钢材、水泥、木材、设备和资金供应的实际可能来确定,坚决把那些国民经济不急需和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停下来,保证那些为国家急需的工程加快建设,按时投入生产,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其次,重工业中冶金、机械、化工等部门,在增加生产的同时,要着重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对于那些产品不对路、质量低、消耗大、亏损多的企业,燃料、动力、原材料供应没有保证,产品又不为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企业,要分别情况,进行整顿,有的要停产整顿,有的要转产。再次,要进一步控制人口的增长,采取有效措施,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地降下来。当然,控制人口的增长,这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要有长远的打算。同时,对因调整而余下来的劳动力和新成长的劳动力,要本着统筹兼顾的方针,妥善加以安排。

从这些基本任务来看,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无疑是积极的。有的同志一提到调整,就认为是“收缩”、“后退”,甚至对能否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产生疑虑,这是没有根据的。

其一,实行调整的方针,就某些企业、部门或方面来说,确实存在着“收缩”、“后退”的问题,但不这样做便无法解决“僧多粥少”的矛盾。与其大家都吃不饱,还不如让那些消耗大、质量差、亏损多的企业停下来,而让那些消耗低、质量好、盈利多的企业吃饱喝足,大踏步地上去。打个比方,果树每年都要进行剪枝和疏果,如果不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枝叶繁茂、果实累累,但因彼此争水、争肥、争阳光,甚至连通风都成了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枝瘦、叶黄、果子小,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也差。我们把多余的枝叶和花果去掉一部分,总收获量会增加,果子也大,味道也美,质量大大提高。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一些企业、部门或方面的“收缩”、“后退”正是为另外一些企业、部门或方面的扩大、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二,这次调整并非“全面收缩”,这和20世纪60年代初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那时,由于面临重重困难,在调整开始时工业和基本建设的规模都退了下来,强调先退够、再前进,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现在我们的农业情况要比当年好得多,工业基础也要雄厚得多,总的生产建设在三年调整中是要稳步前进的,国民经济是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虽然就局部来说是有上有下,有进有退;但是就全局来说是上不是下,是进不是退,是边调整边前进,在前进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

其三,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国民经济一些基本的比例失调纠正了,彼此互相牵制谁也不能前进的状况克服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国民经济全局进一步搞活了,我们“开足马力前进”也就有了条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调整工作搞得好,就能换取国民经济持久的、高速度的发展,这完全是积极的方针。

实行调整的方针,从全局来说,肯定无疑是前进;对某些局部来说,确实存在降低速度、甚至暂时后退的问题。因此,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树立全局的观念。国民经济全局需要我们加快发展速度,我们就应该努力挖掘潜力,降低消耗,增加生产,加快速度;全局要求我们调下来,甚至停建、停产,我们也应该服从全局的安排,该停建的停建,该停产的停产。等待、观望;片面强调局部的特殊性,只愿上不愿下;“要上大家上,要下推平头,大家一起下”;甚至口头上说调整,行动上快马加鞭搞计划外的项目;这些是当前贯彻执行调整方针的障碍。这些思想不克服,该调下来的调不下来,该调上去的就调不上去,或者大家推平头,比例失调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那将会贻误时机,拖住国民经济前进的步伐,造成新的严重困难。

调整国民经济是进一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第一个战役。这一仗打好了,调整、改革、整顿的任务能够全面胜利完成,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就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就可以进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健康轨道,以后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也就有了比较可靠的基础,如果这一仗打不好,前进的阵地不巩固,以后的事情就更被动了。这一次调整工作搞得好坏,对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打好这个关键性的一仗。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