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党的十六大是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路线和方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明确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就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认真研究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位置,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中去。联系老龄问题和老年科学研究,笔者以为,党的十六大的新精神需要深入领会,许多新问题需要作出开创性研究。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包含着老龄问题的解决和老年科学研究的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试想,这“六个更加”哪一个同老年人口没有关系,哪一个不需要老龄问题的妥善解决?!众所周知,老龄化是世界也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一大趋势,不过由于中国近30年生育率和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未来半个世纪内老龄化将更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累进增长和城乡、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老龄化主要带来两大问题,一方面,是与日俱增的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即老年人口的赡养、医疗、教育、学习、劳动、娱乐等问题。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初期阶段,赡养和医疗最为突出。以赡养为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城镇实行的是结构性养老保障体系。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规定,单位(主要是企业)和劳动者本人按月缴纳一定数额养老保险金,称之为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质;单位(企业)效益较好者,可由劳资双方各出一部分资金增加养老金数额,称之为补充养老保险,这部分属于自主行为;第三部分,是职工的个人行为,即职工个人的商业保险,由职工个人自愿缴纳购买。显然,这样的结构性养老保险带有过渡的性质,未来20年如何改革和发展,需要作出切合实际的研究,提出改革的思路。而广大农村的养老保障改革,还是一个空缺,是占全部老年人口60%以上的空缺,需要加强研究并提出具体改革建议。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未来20年内老龄化加速进行对经济、科技、人口、社会发展等的影响。迄今为止,这后一个方面的影响研究十分有限,而现实的影响却在日复一日地加强。老龄化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社会抚养比的上升,由此引起的对经济投资、储蓄、消费等的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变动,由此引起的是劳动力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生产和交易成本的变动;一定程度的老龄化是实现人口转变的标志,实现人口零增长必经的途径,同时对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程度对人口产生的影响要作出科学的估量,做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三者之间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和存在的老龄问题实际,对未来发展趋势,笔者以为,以下10个方面的问题应当重点加以研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