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口学学科前沿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狭义人口学研究的创新。具有统计意义的狭义人口学,创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比较严格的学科规范。近年来的发展,主要在结合各国人口实践作出的某些具有开创性研究中。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结合控制人口增长卓有成效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新近完成的《人口学》力求站在学科前沿,在广泛吸纳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成分基础上,将人口发展战略、生育健康、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等纳入其中,与国内外已经出版的专著比较,有不少创新。此外,不久前出版的《中国人口地理》,以及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生态学等相关论著的出版,也有某些新视点。这使得中国人口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在经历了一二十年的低潮之后,出现复苏和发展的新的景象。二是在人口预测、人口发展战略方面,2003年联合国发布的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 Revision报告,提出世界人口增长趋缓的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2050年该中方案要比2000年的中方案预测人口总数减少近4亿人,到22世纪世界人口达到零增长时减少近10亿人。面对这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的态势,某些国家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战略可能会受到某种影响。三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受到格外关注,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五个方面,一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不过,由于“可持续发展”提出和研究时间较短,许多问题尚待深入。
近年来的人口科学研究取得的新的突破和进展,主要的还体现在广义人口学方面,即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交叉和边缘研究上。一个普遍的倾向是,发达国家人口学者研究人口问题,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人口为背景,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口问题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近一年多以来,中国人口实政研究主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开。由中国人口学会组织全国人口学界撰写的《200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报告——发展要转变观念》,立足于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审视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描绘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变动和发展的趋势、图像和特征,提出可供政府参考的决策选择。这是一个涉及面较宽的全面的人口与发展的报告,今后该《报告》将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出一期,推出滚动式科研成果。其他重要的有新意的人口研究,主要有:(1)人口预测和人口发展目标研究。由于中国生育率30年来长期持续地下降,特别是近10年来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带来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增长势能的减弱,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作出新的人口预测表明,人口总量高峰将提前到来,峰值也有所削减。国内外的预测比较接近,2030年前后全国人口接近15亿人左右,即可实现零增长;其后转入下降,2050年可下降到13.9亿人左右。不过,对于中国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仍有很大分歧,从主张三五亿人到十几亿人不等。(2)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研究。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可增长到2015年前后,所占比例在2010年前即可达到峰值,劳动力负担的老、少人口较少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再过六七年即将逝去。虽然由于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过剩,总体上不至于发生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是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在某些地方和部门则可能发生;特别是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人口红利”,很快将不复存在。一些研究认为,21世纪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不能不考虑到这些方面。(3)人口老龄化研究。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同步跟进,总体上与原来的预测出入不大,略有提高。提出和研究的新问题是,不仅要高度重视如何养老问题,而且要重视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分配、储蓄、投资、伦理、道德、法制建设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4)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远远超出103~107正常值,当前达到120左右。出生性别比升高,首要的问题是造成一定的婚姻性别挤压,目前0~19岁男性多出女性2300多万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出生性别比升高主要在两孩及两孩以上生育,1孩的出生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稍高一些水平,两孩及以上则上升到150以上,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鉴于此,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法治管理等固然是相当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须拿出治本的方略,针对两孩以上是性别比升高的关键,探讨包括现行生育政策在内的生育决策的某种改革。(5)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目前除本市区内人户分离之外的流动人口,估计全国在1.2亿人左右,主要为农村流向城镇的“农转非”人口。一方面,流动人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增加城市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等的压力,并且增加了生育、教育、就业等人口变动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关注这种不确定性的人口学研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问题的解决,协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特定的意义。(6)人口健康研究。结合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开展了SARS的人口学研究,分析了SARS的人口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地域分布等的特征,为防治提供一个方面的视角和建议。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工业化、城市化、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的影响,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人进物(动、植物)退造成诸多奇异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提高人口素质不可只注重文化教育方面,健康素质的提高必须摆在重要位置。(7)人口文化研究。迄今为止的人口学研究,虽然涉及某些文化领域,如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涉足传统、伦理、习俗、宗教等;但是均没有提升到人口文化高度,人口文化是中国人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创造。2003年,关于人口文化、生育文化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作为单独的分支学科的专著的撰写已经起动,有的已完成书稿。(8)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用新的思路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很大进展。在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提出了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解决就业、消费、加快城镇化进程等的决策选择;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口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改革思路,立足于人口社会分层的社会民主法治建设改革思路。国外包括人口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莱斯特·R.布朗最近发表的《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该书连同1996年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发表的《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明确提出“经济是环境子系统”,可从过去以化石原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的用后即弃型A模式,转变到以太阳能/氢能为主要能源,广泛再使用/再循环和稳定人口的B模式,被称为有如哥白尼日心说取代托勒密地心说的伟大革命,对未来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