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金融改革深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1994年在中国建立货币供应统计体系,为取消传统的信贷规模控制,进一步转变调控机制做准备。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中召开了关于在中国建立货币统计体系的专家论证会。笔者应邀参加了这次论证会并做了发言。本文就是在这一发言的基础上写成的。
本文原发表于《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1996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现代货币统计,若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分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算起,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历史;此前此后与之有关的理论文献,也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不企望在本文中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只拟对现代货币统计所依以建立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研究,做一较系统的“转述”。笔者希望,在这个阐释过程中,针对中国问题所发的某些议论,能够对建立中国的货币统计体系以及对中国今后的货币调控有所裨益。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