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很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依据《资本论》中的有关原理,就西部大开发中的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请批评指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在关于大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的论述中,阐明了两个非常精辟、至今仍很有现实意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个原理是机器大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过去是以个体农民为主,现在则一方面是经营农场的农业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被雇用的农业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
农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反作用,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由于农业的资本主义革命,被剥夺了的农民,不仅成为劳动力的出卖者,而且成为生活资料的购买者。“这些生活资料现在变成可变资本的物质要素。”
第二个原理是“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为什么马克思认为以往的生产方式是保守的呢?主要是由于工场手工业工人的生产劳动经验,主要依靠个人在劳动中长期积累,生产工具也是依赖个人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作的。一旦制作出来以后,往往世代相传,长期固定不变。与此同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长期被视为个人的财富,是个人发财致富的源泉,因此而严加保密,作为秘诀。
马克思上述两个原理,如果撇开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为西部开发提供有益的启迪,即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从根本上改变西部经济增长缓慢的状况,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近十年来,西部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在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相对落后。据测算,西部省区(包括重庆直辖市)人均GDP约400多美元,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份额仅为1/10左右,与占全国57%的国土面积和23%的人口比例很不相称。
西部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完全有理由说,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区,但农产品加工业十分落后。西部十个省、区、市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据1998年的统计,棉花占35.4%,糖料占62.1%,大牲畜年底头数占36.2%,猪年底头数占34.4%。但西部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却很小。1998年,仅有食品加工和饮料加工的产出超过全国的10%。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中西部地区最低。
西部农业发展落后,又反作用于工业经济发展,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现代化工业难以与传统落后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二元经济”格局。现代工业与非现代化农业的双层隔离运行,阻滞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上简要分析,说明近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工农业关系不能协调发展是紧密相关的。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西部地区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呢?我认为:应当是形成“三元支撑体系”。也就是说,要使西部地区的工农业关系协调,从而使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先从农业、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入手,使三者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效的西部地区国民经济支撑体系。
首先,必须抓好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西部抓好农业,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是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恢复西部地区自然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大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目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要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按照谁种树植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责权利挂钩,鼓励农民多植树、多种草,努力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西部抓好农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气候地带多,生物资源丰富,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精准农业。
西部抓好农业,还要注意改良和调整种子,发展加工工业。
西部地区眼下也同样存在农副产品过剩,“卖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品质不好,品种不对路。要解决这个难题,其出路就在要改良种子,调整种植业结构。与此同时,要发展加工工业。有资料证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4∶1,而我国平均约为1∶1,西部地区还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其次,必须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目前,广大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在数量、规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均不可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那么,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呢?有专家提出一种思路,东部地区已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因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下降,可以向西部转移,“通过递度转移”,对西部和东部都是有利的,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这作为一种思路,可以讨论。借鉴东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教训是必要的,是否必要按东部地区已走过的路重走一遍,照搬照套东部的做法,我认为,大可不必,而应当有新的思维、新的战略,更应走出新的路子,这更有利于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少走弯路。据此,作者认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要实施“亲农”的战略。所谓“亲农”战略,就是要把开拓农村市场放在首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西部比例还更高。1998年西部非农业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比重为17.9%,也就是农业人口占82.1%。目前,农村市场开发还只是刚刚起步,潜力很大,西部更是如此。再者,要当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企业,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这是大有可能的,因为乡镇企业出身于农村,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地缘”、“人缘”的天然关系。乡镇企业走“亲农”的路子也是大有可为的。农业产业不是什么弱质产业,而是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近两三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取得很好的回报,获取利润高达30%~50%,有的甚至高达60%。相比之下,工业生产能维持5%的利润就很不错,获得10%的利润就是相当好的。可见,在我国搞农业现代化的大好机遇下,投身农业发展,大有作为,海阔天空,投资农业已成为新的视点。
再次,城市工业发展要走城市化道路,尽快提高城市工业化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城市工业发展有长足进步,尤其是以机械、电子、航天、航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有一定发展,但就总体来说,西部城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数量少,国有经济比重高,生产效率低,效益差,其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西部地区经济主体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积累状况,对西部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原则:
一是要对原有的原材料工业企业进行调整改造。西部许多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仍是关系经济建设大局,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不能放弃。要大力推进资产重组,改制转产,技术升级,建立和培育以现代公司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开发和创新名牌,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是要对已形成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已形成一些支柱产业。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未来发展应以巩固提高为方针,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管理,开拓创新,提高质量,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是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心城市的人才优势,推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发展中小企业,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地区发展最有利的捷径,而且也是一条最富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差距。从统计数字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6%、25%和8%,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悬殊。
四是要走城市化道路。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连的,应同步进行。西部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东部更是低10个百分点,
(原载《福建论坛》2000年第8期,2001年2月27日《发展导报》摘登了主要观点,题目为《西部乡企发展要“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