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点看法
在线阅读 收藏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同志的市场经济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掌握的思想武器。下面,作者结合《纲要》,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谈点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第一,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二,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采用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这当做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第三,明确地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首先,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方法,本身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主要是看其在什么社会条件下存在,为谁利用,为谁服务。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这是讲共性,既然有相似之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历几百年了,许多成熟的、有用的方法,我们尽可以借鉴和利用。邓小平同志主张要学习资本主义某些好的东西,吸取资本主义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这样既不违反社会主义原则,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第四,明确地要求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都得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具有互补性。邓小平同志讲:“计划和市场都要”。他还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第五,明确地提倡,发展市场经济,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转移,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邓小平同志提倡的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他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二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邓小平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总结了国内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中国国情,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纲要》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创立这个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关这方面,可以从许多方面说明,作者在这里只着重强调两点。

首先,为中国创立崭新的现代市场经济观。我国十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使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但是,长期以来,一个传统的观念困扰着人们的思想。这就是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即把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当做制度性概念。而邓小平同志依据制度与体制辩证关系的原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又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里,邓小平同志已明显地说明,不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不属于基本制度范畴,而是属于经济体制范畴,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就为在中国确立崭新的现代市场经济观扫清了思想障碍。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与之结合的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来看,马、恩所处的时代,是自由竞争充分发展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看不见的手”起主导作用。这导致经济盲目发展,因而马、恩提出应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克服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列宁处于自由竞争向一般垄断过渡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即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也没有能够摆脱价值的盲目性。因此,引发了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并且资本主义国家也总结了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开始注重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开始运用计划手段,开始加强宏观调控,举起了“看得见的手”,引导和协调经济运行,并取得了成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实践,为邓小平同志提供了思想的大舞台。一句话,“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抓,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现代市场经济观。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至此,一个崭新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确立。

其次,邓小平同志始终把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推向新阶段。有人曾经讲过: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当代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国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万能论”认识阶段,也就是计划包揽一切,计划完全排斥市场阶段。第二个阶段,“主辅论”认识阶段,即人们常说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也有人称之为“结合论”。这个阶段的认识,较之“万能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第三个阶段,“统一论”认识阶段,即计划与市场不是看作处在拼接关系,而是看作内在统一关系。作者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讲“肯定了市场、市场关系和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的因素和内在的机制,而不是在计划经济中被‘引入’、被利用的‘丫环’”,表达了这个意思。我们国家在认识上,在理论上,之所以能不断突破,不断升华,关键时刻都是邓小平同志出来讲话,指明方向。这在《纲要》中已有明确的介绍。比如,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已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党的“十三大”报告已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但是,由于人们对姓“社”与姓“资”的问题仍存在疑虑,因此,对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关系仍然有迷惘。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直接点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后,才拨开了重重迷雾,使认识统一了起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为我们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的统一认识和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作者相信,在邓小平同志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习《纲要》,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会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原载《福建学刊》1995年第4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