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开放的模式选择
在线阅读 收藏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那么,实行什么样的对外开放,具体的模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任何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最主要的和首先要考虑的是在什么地方开放,采取什么形式开放,开放后经济怎样发展。在开放经济学中,这被称为开放的区域模式和发展模式。换句话说,对外开放包括区域模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所谓对外开放的区域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在区域上采取的特殊形式。众所周知,从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在区域上所采取的模式来看,类型各异,称谓不一,基本的模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中转贸易区、边境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园区、综合性经济特区,等等。

所谓对外开放的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中推动区域模式发展的具体形式。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由于自身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要发展模式也会发生变化;有的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可能同时选择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综合发展。但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推动区域模式发展,通常采用的发展模式是出口替代、进口替代、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智力开发型、资源开发型,等等。

区域模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区域模式的选择是前提,只有正确选择区域模式,才能保障发展模式的实施;而正确地选择发展模式是关键,因为发展是最终目的,只有发展了,区域模式才有意义,区域模式才能巩固,不发展的区域模式只是虚有其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采取稳步的区域推进开放战略。在区域模式选择上,主要是采取创办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地方性开放区两种模式。综合性经济特区模式是一种多功能、多行业的特殊的开放经济区域。它不仅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和对外贸易,同时也发展各种农牧养殖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交通电信业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涉及范围广,规模大,因此,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沿海地区创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就是属于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地方性开放区模式,就是对一些地方行政区域扩大对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权,让它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对前来投资的外商给予某些优惠待遇,以便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的技术。

综合性经济特区模式与地方性开放区模式的重要区别:一是区域规模;二是开放度;三是优惠政策上的差异。前者是大、高、多;后者则正相反。我国在对外开放初期是先搞“经济特区”,把经济特区建设成综合性开放区,虽然它们的起步有先有后,但到现在则是同时并举。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主要是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已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工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与世界经济发展相比,差距不小。实施进口替代可以使我国的有关行业和部门,得到一定时间和程度的保护,并通过进口替代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使有关的工业企业和部门获得新的装备和发展,逐步形成我国的支柱产业,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其原则和方向是:高度重视农业,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放在首位,提高农业的质量,稳定增加产量;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此,除了主要依靠国内力量外,还必须从国外引进一定数量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来发展有关产业部门和原材料的生产。这实际上也就是以有关部门为主要对象的进口替代。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并不是十分富足,实施进口替代,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实施进口替代,还有利于增加我国市场供给的生产能力。同时,我国已具备实施进口替代的生产条件。比如,我国已经培养和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队伍,能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吸收、消化、创新和提高。所以,选择进口替代模式是大有必要,也是可能的。

但是,我国又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富余国家,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替代初级产品出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途径。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看,在开放初期,农矿初级产品结构占据较大的比重,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保障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也十分必要实施以工业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出口替代模式。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科学技术队伍,建立了一批较为可靠的出口生产基地,这又表明,实施出口替代模式是完全必要的和可能的,所以,我国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走的是一条比较独特的路,即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模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要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发的格局。一句话,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今后,我国对外开放区域模式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和巩固已经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地方性开放区。十多年来,我国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地方性开放区发展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怎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怎样用足用好优惠政策;近年来出现的“开发区热”、开放区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不少企业加工增值和出口创汇能力弱,外汇难以平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差等问题都已暴露出来。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使已经建成的开放区巩固下来。其次,要稳步地使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地方性开放区建设在质上有所提高,要上新的台阶。这就是说,要把有条件的开放区建成科学园区,即包括科学工业园区和科学农业园区,起龙头作用,带动开放区更快更好发展。

过去,曾有不少地区提出发展科学园区,但真正取得成效的尚不多见。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且不说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向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就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纷纷举办科学工业园区。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群体优势,通过引进新技术,组建新产业,推动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一批高科技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有利于及时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对引进的技术、装备及时吸收、消化、提高、创新和辐射,从而提高外资利用效益;有利于大学、科研机构与生产三者有机结合,为科技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使新兴的高级科技人才更快成长。总而言之,科学工业园区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最佳选择之一。

中国的对外开放区域模式建设,除了创办科学工业园区外,还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力提倡建立科学农业园区,使它担负起引进先进科技、资金,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担任创新开发以及推广的重任,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十几年来的对外开放,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开发了一批种植、饲养、畜牧、水产等先进的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效益。但是,尚未形成区域模式,只是分散进行,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尽管这样,毕竟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创办科学农业园区探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创建科学农业园区,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在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模式上,一方面,应当是由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逐步过渡到出口替代模式。理由是: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不少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从开始至今,都是利用出口替代模式取得不断发展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出口替代模式,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后来面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本国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也开始消失,出口的阻力和困难加大,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更高级的出口替代模式,即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过渡。现在,亚太地区和非洲等地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主要采取这种出口替代模式。我国面临“复关”后的挑战,在各个方面都要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要承担许多艰巨的义务,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如果长期采用进口替代模式,不利于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所以只有逐步采用出口替代模式,才能适应我国“复关”的需要和“复关”后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为使我国对外开放区域模式有个质的提高,即与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和科学农业园区相适应,其发展模式应当大力提倡发展智力开发型模式,开发本国的智力,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装备重在消化、吸收、提高、创新和辐射,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这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产业部门繁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由于资金不足,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引进一批世界新的科技成果和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而我国本身的技术基础和配套条件又比较好的项目,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创新和辐射,最终形成一批高技术产品和知识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原载《开放潮》1994年第4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