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的。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新时期要有新的发展,关键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21世纪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升级问题;二是着力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三是着力调整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着三大问题,又突出了三大重点,即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意味着21世纪初,服务业、信息化、城镇化将在宏观经济中处于比以往更加突出的地位。我们要注意从战略眼光,来审视和研究这三大重点的发展。
从大力发展服务业来看:《建议》中提出的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主要是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来看:《建议》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地位,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里突出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是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列、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一句话,主要是要抓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来看:《建议》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问题,这是符合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实际情况的,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小城镇,大方略,近两年对有关问题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实践,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这次《建议》单独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其重大意义在于,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趋成熟,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这里有一点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提城镇化,而不提城市化。这是个策略问题,主要是为了防止人口盲目向大城市集中,而注重发展具有城市功能的小城镇,最终还是实现城市化。
深入学习和研究《建议》,不难发现其中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最新信息。
第一,在《建议》的总论部分,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这是个很重要的最新提法,也是个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举措。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产业将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信息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主要工具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网络建设和制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可以说,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新的探索,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换句话说,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国家提供了机遇,使其有可能在具备一定工业化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推动现代化进程。这对中国来说,是两步并作一步走,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够高起点、低成本进入信息化时代。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
第二,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作了重点阐述,并提供了新的信息。朱总理在“说明”中指出:收入分配问题是新形势下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建议》中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所提供的最新信息包括: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我们理解,如果前一阶段国家提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政策,是作为扩大内需中的一个权宜之计的话,那么,现在已转变为长期政策;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这种提法似不多见;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开征遗产税,这是中央正式宣布开征遗产税。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力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当今世界,以知识创新为根本特征的新经济,正在各个方面极为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经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体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小,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科学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劳动的作用凸显出来。那么,如何认识他们的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显然,用一些传统理论和观点是无法解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下,丰富和发展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第四,建立阶段性的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
第五,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这可视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所公开宣布的最具体的扶持政策。
第六,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尚属首次。
第七,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和改制。这是在敲警钟,服务性企业或事业单位依靠权力进入市场,此路将行不通了。
第八,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这必将有利于加快信息化进程。
第九,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可以预计,从21世纪开始,我国电力体制将会有比较大的改革,非国有电力系统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原载《宣传半月刊》2001年第1期,《福建时报》2000年11月8日,求是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