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线阅读 收藏

目前,关于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看法不尽一致,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从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为我国必须逐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向以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而由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的转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第二种看法:是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理解为经营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的经营方式转变。第三种看法:是最为普遍的、影响比较大的一种观点,即把外延的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同粗放型的经营和集约型的经营等同起来,并广为宣传。

比如,有同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在探讨经济增长方式时,有的区分为外延型和内涵型;有的区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还有的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区分为外延的粗放型和内涵的集约型。笔者认为,这些提法没有本质的区别。”1899923“外延(粗放)增长和内涵(集约)增长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从苏联传入的。”1899924这就明显地把外延的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同粗放的经营和集约的经营等同起来。还有的同志明确地指出:“粗放型和外延型、集约型和内涵型在概念上和内容上是一致的。这两对概念可以通用,即粗放型就是外延型,集约型就是内涵型。有鉴于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表述为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1899925

对上述第三种看法,有的同志已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简单划等号是不准确的。”1899927“硬把它们归结在一起来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定会导致认识上的混乱。”1899930

笔者认为: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和外延型、集约型和内涵型等同起来的看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理由是:

第一,从理论上来分析,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同粗放型和集约型经营方式是有区别的。一般认为:通过新的投资和基本建设,即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而通过提高现有生产设备的利用率,节约原料、材料和燃料动力的消耗,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开展技术革新,改进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等等,即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收到扩大再生产效果,就是内涵扩大再生产。

而粗放型经营与集约型经营方式,起先是用于划分农业生产的耕作经营方式的。粗放经营是以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粗作的农业经营方式。粗放经营主要是用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来提高农产品总量。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产品总量。

从上述不难看出:外延的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同粗放型经营和集约型经营这两对概念,在原意上区别是很明显的。这表现在前者是用于考察社会扩大再生产方式的,后者是用于分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在不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进行的,而集约经营却要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

问题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把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用于划分农业生产方式,而且扩展到用于划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并赋予新的含义。但是其说法,即所规定的含义又不一样。有的提出:“所谓粗放型,是指生产工业化以前,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不断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依靠消耗大量的资源来实现,追求的是产品数量的增加。所谓集约型,是指生产工业化以来,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来实现,追求的是产品数量的增加,品种增多和质量提高。”“粗放型和集约型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的经营方式”。“集约型和粗放型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经济范畴,解决的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问题,其中包括生产要素如何配置,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如何适度规模经营等问题”。1899931这里是把它们作为划分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准。但是,有的却认为:“粗放为主的发展,已如前述,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增加积累;集约为主的发展,则在增加产量的同时,着重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改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积累效果的提高,资金产出率(资金被产值除所得的比率)降低,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1899935这里强调的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既然对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说法尚不一致,那怎么能同外延的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等同起来呢?

第二,对任何国家来说,或者说,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为了发展生产力,外延的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方式都是十分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是交替使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时期以那种为主不同而已。并且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是理论上的抽象,实践证明:一个经济发展过程往往既包含有外延扩大再生产,又包含有内涵扩大再生产,或者从一个生产要素来看,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从另一个生产要素来看,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换句话说,外延的、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恰恰相反,是相伴而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整体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发展又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而劳动资源却比较丰富,为改变这种局面,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有利的。但是,这又不能排除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技术进步比较快,劳动者素质也比较高,而资源又相对短缺。所以,倡导外延的或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有条件的,不能教条或盲目照搬照套。

第三,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都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存在粗放经营问题。但是,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并不是必须兼顾的,而是一定要过渡到以集约经营为主。让我们先回过头来说明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过渡到集约经营的原因,或许更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由于社会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而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迅猛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日益增多,尽管人们通过种种办法来扩大耕地面积,诸如对荒山、沼泽、河海滩涂进行改造,但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无法增加。为了解决人类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土地有限的矛盾,必须通过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途径来增加农业产量,即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事实进一步表明: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继续长期采用粗放经营是不可取的,是有害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粗放经营从表面看,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快,但经济效益差。原苏联由于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如水银泻地一般无孔不入,虽然一段很长时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不可避免最后导致经济处于停滞并走向崩溃,这个众人皆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增长是耗费了巨大代价换来的,即经济增长是靠粗放经营来维持和实现的,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危害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说,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明显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应该提倡集约经营,应当明白无误地反对粗放经营。

第四,如果把外延的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等同于粗放的和集约的经营方式,必然会产生一系列认识上的误解、混乱和实践上的矛盾而无所适从。一是如上所述,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继续采取粗放经营是有害的,应当反对的,如果把两者等同,那么,也就必然要否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而外延扩大再生产这时可能恰恰是必要的。同时,人们还会误以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必定是粗放经营的。其实,外延扩大再生产,既可能是粗放型经营的,也可能是集约型经营的。二是把内涵扩大再生产等同于集约型经营,就会使人们误以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一定就是集约经营,但在实践中,内涵扩大再生产也可能是粗放经营的。同时,人们还会误以为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效益一定比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效益高。在一般情况下,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效益比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效益高,但也并不一定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效益也可能不错。所以,是用外延扩大再生产效益高,还是用内涵扩大再生产效益更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取决于许多条件,不可一概而论。

(原载《福建论坛》1996年第12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