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工作卓有成效 持续改进
在线阅读 收藏

很高兴参加首钢“三创”经验交流会。我是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人,讲技术方面的问题比较擅长,讲企业管理、讲增收节支还不在行。听了首秦公司、迁钢公司的经验介绍,给我的感觉有几点。

第一,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我最近一直在首钢京唐,没到这两家公司去。在目前非常困难的时期,积极采取对策,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走出困境,听了他们的介绍,确实学习了很多。第二,深受感动。我参加过很多会议,听到好多企业在危机面前手足无措。而我感觉,首秦、迁钢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经验和体会。

今天,韩庆总经理和迁钢团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四点。

第一,这两个公司都是坚定了信心,确实做到沉着应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我接触很多厂子,面对危机都惊慌失措,很多厂子从高层就提出,为了降低成本,把精炼取消,放低质量。我就很不明白,觉得奇怪。2002年前的危机,日本有很多亏损了很多年的厂子。我们刚刚两三个月亏损,就可以不要质量,降低质量,把用户都甩掉,这都不是沉着应对的表现。首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曾在迁钢工作两年,首秦那里也打电话沟通,知道些情况,看不到惊慌。

第二,细实快准。我今天第一次听到,觉得提得很好。细实是基础,在这么危机困难的时刻,快准的采取措施,尽快取得成效,这四个字总结得非常好。

第三,这两个公司开始虚心学习,有危机意识。我听过很多经常出国的朋友谈到共同的感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钢、欧美等很多钢铁企业,我们觉得他们还不错,可是他们自己总觉得不行,不满足,总是交流、对比,对比整个行业,对比能耗,对比二氧化碳,总觉得自己不行。日本,还有中国台湾中钢,吨钢利润率是世界最高的,他们仍然还感到危机。但是我们国家的钢铁厂,总是信心百倍,很少谈危机、谈虚心,总是说我们要超过谁谁谁。这可能是文化不同,可是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文化都差不多,可能是弱国的心理作用吧。而我最担心的是,我们确实不行,还没有危机感。我感觉首钢这两个公司,在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时,韩总放下身子到外面去学习,靳总讲与太钢、宝钢相比,我们有十几年的差距,这很好。这是一个基础。我们越虚心,越有危机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迁钢介绍六西格玛,已经抓到细节了。我在迁钢长期工作,迁钢在做板材不到3年的基础上,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很快,其中有很多经验,最重要的是细实,一点一点去解决问题。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一贯制质量管理。这其中,牵扯到很多因素,有两点最重要。第一,是全体员工的严细。没有这个,谈设备、谈平台,都无从讲起。第二,把工艺和品质的正常工序,把每道工艺体制与质量工艺操作因素支持好。谁去整理这些支持,没有人愿意。最早宝钢在1989年引进二期连铸时,也引进了新日铁炼钢小的一贯制,包括热轧冷轧,引进了新日铁计算机质量判定系统。天津大无缝后来引进了德马克连铸运行质量判定系统。迁钢引进了奥钢联的系统,我不知道运用得怎么样。至少宝钢、天津大无缝运用几十年了,到现在还起作用。过去国外的东西,我们在当时条件下用不了,那现在可以让大学来做,因为现在确实太细。要不断建立支持,联系每个细节。更难的是,把知识模型化、数字化、计算机化。因为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问题,不是黑了就影响质量了。如果就这一个因素那好办,关键是好多因素加起来都不黑,像灰度,加起来灰到什么程度就影响质量了?这在计算机里面实在太难了。所以,我总的感觉就是,不是一次建立就完了,而是要持续不断地改进。迁钢至少在做六西格玛,靠买是买不来的,买来也没用。就是要建立庞大的系统,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是我听后的一个体会。

还有就是韩庆的书面材料结语特别好:危机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生存考验;危机让我们踏实下心来,虚心学习、潜心苦练、齐心创业;危机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危机使我们抓管理、练内功,促进生产、管理、工艺以及职工队伍建设等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总结很好,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想补充一点。对危机我们进一步来看,我们为什么感到这次危机非常大?与20世纪90年代的危机不同,因为那时是落后产能,那时除了宝钢以外其他都是落后的。而这次是国内的第一次,在都改造了的板带厂先进装备、先进产能的形势下发生的危机。这是对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一次全国性统考,而且,这次考试是第一次。危机估计以后还要有,所以这次是第一次练兵。

大家把这次危机总结为金融危机,这很重要。其实再细分,还有个层次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我们产能多少,是不是没有危机全国6亿吨产能就需要了?第二个层次,就是中国将来的钢铁是什么样子?2008年10月份我访问台湾中钢,当时大陆已经经济危机了,但日本、韩国到12月份才开始,日子还是很好过的时候。有个管技术的,总结了英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中国大陆、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产量,他认为钢铁产量有个曲线,从高速成长期,到高峰的低成长期,再下落到成熟期、衰退期、安定期。他列出了从高速成长期到低速成长期的英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中国大陆的产量高峰即低成长期,估计是在2020年,就是说我们还有几年的好日子,现在还在快速成长。包括韩国、德国的钢铁专家,也这样认为。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份资料图显示,中国大陆从1980年到2008年的钢产量,2002年到2007年增长非常快,是快速增长,平均每年超过一个德国的产量,2007年达到4.9亿吨。但到了2008年,几乎没增长。我不知道2009年的产量,听翁部长讲,将超过5亿吨。所以,现在中外专家都在判断,究竟中国还是快速往上走好,还是进入一种缓慢的状态好?我感觉,就是往上走也支撑不了几年,因为盘子太大,6.7亿吨,或许进入缓慢状态好,因为资源问题,再过几年,中国钢铁进入衰老期,产量下降。因此,对这样一次初考,从更深层次上讲,我们首钢还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即考虑在这样的先进产能过剩的条件下,我们怎样生存?怎样应对?怎样发展?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再看日本和美国钢铁生产的“拐点”。先看日本。日本钢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增加长非常快,增长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马上就下降,随后一直徘徊,到2007年稍好一些,产量达到1.2亿吨,2008年又降下来。所以,日本等于近30年都处于一种徘徊的状态。美国的增长速度,没有日本这么快。它从很早就有基础的增长,但是,也是到1973年以后一下子就下来了。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例子。从这个问题看,美国的这个衰点,是进入拐点后,美国钢铁一蹶不振,一直到现在。除了少部分产品外,有的甚至还竞争不过中国大陆。而日本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进入拐点后一直到现在,还非常有竞争力。尽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比较困难,但是日本钢铁无论是在能耗、性能、品质上,在全世界还是处于最高水平的。

我们在先进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日本人自己总结,从1975年到1995年这20年里,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节能,即以两次石油危机为契机,日本钢铁工业转向以节省资源为重点。1996年到2002年的非常困难的时期里,他们以环保、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确立高品质钢生产体制为特点,结果是目前与20世纪70年代比,虽然产量没有任何增加甚至还在减少,但是发展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2008年10月我参加一个世界炼钢最高水平的大会,大会请了新日铁的松宫澈博士,他经常代表新日铁到世界各地做报告。他讲的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开篇他就讲,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钢铁工业通过全面、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度过了两次石油危机,钢铁工业能耗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1990年以后日本钢铁在达到国际最高节能水平后,确立了高品质钢(high-grade steel)生产技术。

再看看钢铁市场权威人士的观点。一个是上个月,殷瑞钰院士与新日铁两位副社长谈话。两位副社长讲到:全世界的14亿吨钢材,20%是精品钢材,80%是普通钢材。这里所说的“精品”,不仅指少数“高级钢种”,更包括了量大面广的优质“普通钢种”。而日本钢铁企业的产品,除了七八千万吨长材,都属于世界钢材20%精品,差不多有3亿吨。再一个观点,2008年12月份在日本仙台召开国际会议,钢研总院张春祥回来向殷部长汇报说,一位日本学者在会上提出世界钢铁企业的三种模式。第一代钢厂即靠近资源,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第二代钢厂包括日本、韩国、荷兰等一些沿海、高效的大型钢厂;他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就是第三代钢厂:沿海、高效、环保、高品质。高品质即生产精品,这是第三代钢厂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代与第三代的差别就是“精品”。他认为,日本钢厂、韩国浦项属于第三代钢厂,而宝钢属于第2.5代。

这里,他确定了精品钢的一个体制。这里所说的精品不是指我们的热轧钢板都要X80,不是这个概念。任何一个厂子,不可能产品都是汽车板。精品钢不是指少数高级钢种,它是包括更多的、所有的钢板,而且多数是普通钢。日本钢铁的核心竞争力,像环保、设备、沿海、物流等,别人都可以复制,甚至比它还好,但日本钢铁的核心竞争力,别人很难做到,这就是他们能够高效、经济、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精品钢材。这个除了日本和宝钢,别的国家还真是很难做到。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那日本怎么能做到呢?换句话说,精品对日本人来说就是过剩,质量过剩。这个观点,很多同志不同意。实际上就是过剩。所谓质量“过剩”,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我的质量比用户的标准要好。第二个,是我的质量比竞争对手要高。那他们怎么能做到呢?第一,和欧美钢厂比,他们的钢厂结构合理,布局、产品定位、流程合理化。第二,全体员工从管理层到每个员工,都有“认真、严细”的工作态度。这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不好对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即工艺、装备持续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不是建设完了就完了。像炼钢,10年里几乎95%都换了。绝大部分喷粉脱硫改为KR;铁水全“三脱”比率超过80%;转炉“三脱”比率超过50%;真空精炼比(RH)由50%提高到74%。就是持续不断地改进。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如住友金属和歌山钢铁厂生产海底采油套管,P≤100ppm,S≤8ppm。做到S≤8ppm比较容易,关键是能不能低成本做到大批量生产。

总之,发展的关键是能低成本、大批量生产质量“过剩”的钢材。这是一种高境界。希望首钢能做到,京唐能做到,迁钢能做到,首秦能做到。美国有专家说,宝钢在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希望首钢经过发展,也能引领世界钢铁工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