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首钢集团炼铁生产主要指标
首钢“一业三地”年产烧结矿1667.41万吨,超计划78.41万吨;氧化球团382.82万吨,超计划32.82万吨。烧结矿品位56.48%,比计划高0.05个百分点;氧化球团品位65.21%,比计划低0.09个百分点。
2009年首钢“一业三地”人造矿主要生产指标
(吴秦、马培先)
【炼铁成本攻关】 6月15日,总公司经营例会部署成本攻关。生产部组织铁前攻关组对标挖潜,落实措施,7月份至12月份炼铁成本降低额累计20586万元,比计划多降低1984万元(见下表)。
2009年7月至12月首钢炼铁成本攻关指标
(吴秦、马培先)
【炼铁降焦】 10月28日召开炼铁降焦座谈会后,生产部、首钢炼铁厂及有关单位落实措施,主要从降低入炉焦比、降低焦炭筛下入手开展工作,对影响计量差异能确定的因素着手解决,对不能确定的因素进行调研。首钢炼铁厂焦比逐月下降,降耗攻关取得实效(见下表)。
首钢炼铁厂焦炭消耗指标
(吴秦、马培先)
【炼钢生产组织】 年内,生产部贯彻“以精炼为核心,确保高效稳产”的炼钢生产组织原则,通过脱硫、炼钢、LF炉、RH炉和CAS-OB精炼、钢包加高、品种铸机等关键环节的协调,组织部分低中档品种钢走CAS-OB工艺路线,重点压缩精炼处理周期,优化排产,挖掘LF炉、HR炉精炼能力,做到品种钢生产节奏紧、衔接搭配合理,最大限度提高拳头产品的产量。二炼钢LF炉达到月均24.5万吨的生产水平,迁钢品种钢冶炼取得较大突破。配合技术研究院,根据三炼钢停产、二炼钢3号铸机改造、5号铸机末端电磁搅拌投入情况组织工艺试验,解决炼钢与连铸周期不匹配、碳偏析等工艺和质量问题,大规格82B、合金焊线、帘线钢、弹簧钢、22A冷镦钢等产品平稳转移。对合金焊线升级并系列化,在ER55-Ti的基础上调整成分,提高合金化效果,开发了ER60-Ti、GHS-80新钢种。2009年首钢“一业三地”钢产量1186.12万吨,其中北京地区、迁钢、首秦钢产量分别为462.83万吨、485.36万吨和237.93万吨。
(王成)
【轧钢生产组织】 年内,生产部贯彻“以市场为中心、效益优先”的轧钢生产组织原则,紧盯市场价格,搞好产销衔接和三地坯料平衡,提高拳头产品产量,以精品创效益。三地年产钢材1138万吨,其中,拳头产品产量831万吨。以82B、合金焊线、船板、管线钢、汽车板为重点,推进品种钢开发和重点品种钢增产,时刻做到效益优先、板材优先、品种优先。中板厂实现了5吨以下小订单规模化生产,船板月产4.5万吨以上,约占该厂产能的50%。首秦通过了西气东输二线X80管线钢中石油、中钢协现场鉴定,成为国内第四家获得批量生产X80资质的轧钢厂。生产部全面平衡解决迁钢品种与产量、板坯与方坯、产量与质量、生产与发运困难和问题,按订单组织生产,应用MES系统,优化钢轧一体化排产计划,从计划和工艺角度解决高级别管线钢与冷轧料生产矛盾,促进均衡生产,年末,迁钢1580产线投产,提高了板卷生产能力。
(王成)
【冷轧生产组织】 在汽车板推进领导小组和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生产部坚决贯彻“研发开路、生产保障、销售适应”的原则,确立冷轧生产组织完全以市场合同为导向,以生产计划为主线,集中安排生产以尽可能降低成本。以汽车板开发为龙头推行“热轧半月交货”、“冷轧产品45天交货”,按照一体化管理组织框架,汲取蒂森的管理经验,借助信息化平台,详细部署生产计划编制与执行,优化排程,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高质量的串接,从合同评审到原料订单下达,从冷轧意向合同确定到冷轧订单下达,实行全程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确保各种特殊需求的汽车板、家电板订单实现冷轧、热轧一一对应、准确投料、精准控制。迁钢生产汽车板基料11.8万吨,家电板基料17.9万吨,保证了冷轧供料;顺义冷轧生产汽车板11.12万吨,家电板15.37万吨,专用板14.1万吨。确保特殊需求汽车板、家电板订单兑现率,并创出3项纪录:品种产量达到“双14万吨”;汽车板月产量突破2万吨;品种钢月产达到6.55万吨;为2010年取得冷轧生产突破奠定了基础。
(王成)
【生产信息管理体系】 生产部协调组织迁钢配套完善工程ERP、MES系统建设,确保过渡系统12月1日上线,满足了炼钢、轧钢热试需要。生产部与迁钢公司、销售公司、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反复研究,确立了物料、物流、报产等规则。每周通过MES项目例会,协调解决迁钢实际需求与信息化设计之间的分歧,使信息化系统更贴近需求,提高效率。针对迁钢配套完善项目投产后两条产线订单分割、拆分的问题,多次组织热轧分厂、首自信顾问、专业人员讨论,确立了订单分割、拆分过渡规则,三级过渡系统和四级系统12月1日上线,在MES三级正式系统上线前满足了生产管理的需要。
2009年1月1日,生产部编报新版生产经营日报,并随着首钢京唐、长治、迁钢配套项目投产作了相应调整。新版《首钢钢铁业生产经营日报》以真实性、时效性、稳定性、灵活性、集成性、可追溯性,以详细程度不同的报表和图形,客观、形象地反映首钢“一业多地”钢铁生产经营状况和常用数据,使各级领导、专业人员更易于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水平。
(王成)
【生产运输】 2009年是首钢结构调整关键年,生产运输在调整中重点加强北京、迁安地区运输组织,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控制两地运用车辆和停时,为运输畅通创造条件。完成《首钢物流运输情况汇报》,启动物流管理有关工作。确保国庆和黄标车限行期间运输平稳。4月至9月,黄标车在五环内限行,国庆期间管制交通。根据北京市汽车管理要求,生产部制订运输保产方案,积极办理货车通行证,加强火车运输组织,以冷轧、销售为重点保障运输。加强顺义冷轧原料、产品火车运输,完善装载加固,推进迁钢自备平板车运输和产品外发。加强路企合作,重点与石景山南站、沙河驿站、唐山车务段、丰台车辆段、通州车务段等沟通合作。做好铁路滞留物资回收工作,加强清车底管理和铁路沿线物资回收,年回收矿煤类物资6.93万吨。
(王宇平)
【利用焦炉煤气】 年内,首钢压产打破了动力能源平衡,焦炉煤气阶段性有余。生产部针对特钢轧钢厂使用天然气的情况,提出将剩余焦炉煤气供给特钢使用的建议,立即被总公司采纳。5月22日,特钢加热炉改用焦炉煤气,年内降成本1000多万元。
(赵兴旺)
【节能降耗】 年内,首钢主厂区以合理组织生产、关停并转、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等23项措施节能降耗,吨钢综合能耗721.04千克标煤。节电14620万千瓦时,按照电价0.73元/千瓦时计算,节约电费10673万元。新水消耗2337万立方米,同比减少428万立方米,吨钢耗新水4.61立方米,行业可比口径(不含生活用水、电厂用水)吨钢耗新水3.64立方米,工业水循环率96.16%。氧气放散率10.85%,高炉煤气放散率6.44%。
迁钢以6项措施节能降耗,吨钢综合能耗533.43千克标煤。57次发现水质异常,预警设备故障,降低新水消耗。分析RH炉蒸汽耗用量和发电负荷,确保蒸汽供应。建成护厂河橡胶坝,蓄水20余万立方米,涵养地下水,改善了河道景观。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强能源计量,所有具备远程传输条件的能源量输入能源网,经过各分厂和首自信的努力,迁钢厂级计量准确率达95.7%,除蒸汽外,其他能源供应量、使用量基本平衡。落实六西格玛项目,降低氧气放散率。
首秦从5个方面节能降耗,吨钢综合能耗619.52千克标煤。规范能源管理,建立二、三级能源组织,实施例会制度,贯彻《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管理办法(试行)》,开展限额考评,促进能耗限额落实到岗。以行业对标,挖掘节能潜力。开展能源监察,以整改通知书、处罚通知单治理浪费。实施二高炉风机节能改造、冷却塔风机定温变频节电改造、炼钢蓄热器散排蒸汽回收利用、ACC水系统泵站目标电耗等节能改造项目,年节电1330万千瓦时,回收蒸汽5万吨,折合标煤9443吨。
(王书良)
【自发电21亿千瓦时】 2009年,首钢“三地”自发电21亿千瓦时,其中北京地区自发电13.6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0.81亿千瓦时,自发电占总用电量的49.49%。发电煤耗390克/千瓦时,节约标煤3768吨。掺烧焦炉煤气,节约标煤7248吨,掺烧高炉煤气,节约标煤98754吨。首钢“三地”发供电情况见下表。
2009年首钢“三地”发供电指标
(王书良)
【节电措施】 2009年,生产部协助电力厂改变供电系统运行方式,将高井供电系统的负荷转移到白庙供电系统,减容111500千伏安,年节约电费2952万元。在二高炉、四高炉、三炼钢停产后,以关停、合并、减少、回收、躲峰五个方面的措施节电。关停变压器69台84850千伏安,停用风机、水泵38台5400千瓦,停用电机212台;办公室合并,减少照明灯775盏,月节电256万千瓦时。
(熊京源)
【节能监测】 首钢节能监测站2008年获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后,完善质量体系管理,提升检测能力,2009年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的复评审。完成北京地区、迁钢、矿业工业锅炉、火焰加热炉、电力变压器、人工煤气成分分析等节能监测300余项。开展夏季节电、节水和冬季节汽、节水检查,对80多个跑冒滴漏点的问题监督处理。以首钢“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为基点,瞄准节能发展趋势,落实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要求,提高节能监测水平。
(衣焕鑫)
');" class="a2">收藏【生产部领导名录】
部长:李岩
副部长:张炳成(7月任职)
刘澄 刘英杰
(刘晓京)
【综述】 首钢总公司生产部负责组织首钢集团钢铁生产,负责编制调整钢铁业跨地区月、周生产作业计划,组织跨地区生产调度,全面平衡原料、炉料、钢坯、产品品种结构、动力能源;统筹安排运力,协调运输,制定实施周日运输计划、铁路运输制度、钢铁业跨地区生产联系协作制度;负责节能降耗归口管理和执法检查。生产部下设炼铁处、物流处、钢轧计划处、调度处、节能管理处以及节能监测站,职工63人,其中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7人,大专学历22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7人。
2009年,首钢北京地区压产至400万吨规模,三地钢铁业年产铁1178万吨、钢1186万吨、钢材1138万吨,其中迁钢2160轧机生产板卷340万吨,秦皇岛4300、3300轧机生产中厚板199万吨;集团拳头产品产量831万吨。
(刘晓京)
【炼铁生产组织】 5月21日首钢京唐一高炉开炉,长钢、水钢与首钢联合重组。首钢炼铁生产由“三地”变为“六地”,集团年产铁1954万吨,焦比330千克/吨,煤比149千克/吨,构成情况见下表。
2009年首钢集团炼铁生产主要指标
首钢“一业三地”年产烧结矿1667.41万吨,超计划78.41万吨;氧化球团382.82万吨,超计划32.82万吨。烧结矿品位56.48%,比计划高0.05个百分点;氧化球团品位65.21%,比计划低0.09个百分点。
2009年首钢“一业三地”人造矿主要生产指标
(吴秦、马培先)
【炼铁成本攻关】 6月15日,总公司经营例会部署成本攻关。生产部组织铁前攻关组对标挖潜,落实措施,7月份至12月份炼铁成本降低额累计20586万元,比计划多降低1984万元(见下表)。
2009年7月至12月首钢炼铁成本攻关指标
(吴秦、马培先)
【炼铁降焦】 10月28日召开炼铁降焦座谈会后,生产部、首钢炼铁厂及有关单位落实措施,主要从降低入炉焦比、降低焦炭筛下入手开展工作,对影响计量差异能确定的因素着手解决,对不能确定的因素进行调研。首钢炼铁厂焦比逐月下降,降耗攻关取得实效(见下表)。
首钢炼铁厂焦炭消耗指标
(吴秦、马培先)
【炼钢生产组织】 年内,生产部贯彻“以精炼为核心,确保高效稳产”的炼钢生产组织原则,通过脱硫、炼钢、LF炉、RH炉和CAS-OB精炼、钢包加高、品种铸机等关键环节的协调,组织部分低中档品种钢走CAS-OB工艺路线,重点压缩精炼处理周期,优化排产,挖掘LF炉、HR炉精炼能力,做到品种钢生产节奏紧、衔接搭配合理,最大限度提高拳头产品的产量。二炼钢LF炉达到月均24.5万吨的生产水平,迁钢品种钢冶炼取得较大突破。配合技术研究院,根据三炼钢停产、二炼钢3号铸机改造、5号铸机末端电磁搅拌投入情况组织工艺试验,解决炼钢与连铸周期不匹配、碳偏析等工艺和质量问题,大规格82B、合金焊线、帘线钢、弹簧钢、22A冷镦钢等产品平稳转移。对合金焊线升级并系列化,在ER55-Ti的基础上调整成分,提高合金化效果,开发了ER60-Ti、GHS-80新钢种。2009年首钢“一业三地”钢产量1186.12万吨,其中北京地区、迁钢、首秦钢产量分别为462.83万吨、485.36万吨和237.93万吨。
(王成)
【轧钢生产组织】 年内,生产部贯彻“以市场为中心、效益优先”的轧钢生产组织原则,紧盯市场价格,搞好产销衔接和三地坯料平衡,提高拳头产品产量,以精品创效益。三地年产钢材1138万吨,其中,拳头产品产量831万吨。以82B、合金焊线、船板、管线钢、汽车板为重点,推进品种钢开发和重点品种钢增产,时刻做到效益优先、板材优先、品种优先。中板厂实现了5吨以下小订单规模化生产,船板月产4.5万吨以上,约占该厂产能的50%。首秦通过了西气东输二线X80管线钢中石油、中钢协现场鉴定,成为国内第四家获得批量生产X80资质的轧钢厂。生产部全面平衡解决迁钢品种与产量、板坯与方坯、产量与质量、生产与发运困难和问题,按订单组织生产,应用MES系统,优化钢轧一体化排产计划,从计划和工艺角度解决高级别管线钢与冷轧料生产矛盾,促进均衡生产,年末,迁钢1580产线投产,提高了板卷生产能力。
(王成)
【冷轧生产组织】 在汽车板推进领导小组和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生产部坚决贯彻“研发开路、生产保障、销售适应”的原则,确立冷轧生产组织完全以市场合同为导向,以生产计划为主线,集中安排生产以尽可能降低成本。以汽车板开发为龙头推行“热轧半月交货”、“冷轧产品45天交货”,按照一体化管理组织框架,汲取蒂森的管理经验,借助信息化平台,详细部署生产计划编制与执行,优化排程,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高质量的串接,从合同评审到原料订单下达,从冷轧意向合同确定到冷轧订单下达,实行全程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确保各种特殊需求的汽车板、家电板订单实现冷轧、热轧一一对应、准确投料、精准控制。迁钢生产汽车板基料11.8万吨,家电板基料17.9万吨,保证了冷轧供料;顺义冷轧生产汽车板11.12万吨,家电板15.37万吨,专用板14.1万吨。确保特殊需求汽车板、家电板订单兑现率,并创出3项纪录:品种产量达到“双14万吨”;汽车板月产量突破2万吨;品种钢月产达到6.55万吨;为2010年取得冷轧生产突破奠定了基础。
(王成)
【生产信息管理体系】 生产部协调组织迁钢配套完善工程ERP、MES系统建设,确保过渡系统12月1日上线,满足了炼钢、轧钢热试需要。生产部与迁钢公司、销售公司、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反复研究,确立了物料、物流、报产等规则。每周通过MES项目例会,协调解决迁钢实际需求与信息化设计之间的分歧,使信息化系统更贴近需求,提高效率。针对迁钢配套完善项目投产后两条产线订单分割、拆分的问题,多次组织热轧分厂、首自信顾问、专业人员讨论,确立了订单分割、拆分过渡规则,三级过渡系统和四级系统12月1日上线,在MES三级正式系统上线前满足了生产管理的需要。
2009年1月1日,生产部编报新版生产经营日报,并随着首钢京唐、长治、迁钢配套项目投产作了相应调整。新版《首钢钢铁业生产经营日报》以真实性、时效性、稳定性、灵活性、集成性、可追溯性,以详细程度不同的报表和图形,客观、形象地反映首钢“一业多地”钢铁生产经营状况和常用数据,使各级领导、专业人员更易于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水平。
(王成)
【生产运输】 2009年是首钢结构调整关键年,生产运输在调整中重点加强北京、迁安地区运输组织,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控制两地运用车辆和停时,为运输畅通创造条件。完成《首钢物流运输情况汇报》,启动物流管理有关工作。确保国庆和黄标车限行期间运输平稳。4月至9月,黄标车在五环内限行,国庆期间管制交通。根据北京市汽车管理要求,生产部制订运输保产方案,积极办理货车通行证,加强火车运输组织,以冷轧、销售为重点保障运输。加强顺义冷轧原料、产品火车运输,完善装载加固,推进迁钢自备平板车运输和产品外发。加强路企合作,重点与石景山南站、沙河驿站、唐山车务段、丰台车辆段、通州车务段等沟通合作。做好铁路滞留物资回收工作,加强清车底管理和铁路沿线物资回收,年回收矿煤类物资6.93万吨。
(王宇平)
【利用焦炉煤气】 年内,首钢压产打破了动力能源平衡,焦炉煤气阶段性有余。生产部针对特钢轧钢厂使用天然气的情况,提出将剩余焦炉煤气供给特钢使用的建议,立即被总公司采纳。5月22日,特钢加热炉改用焦炉煤气,年内降成本1000多万元。
(赵兴旺)
【节能降耗】 年内,首钢主厂区以合理组织生产、关停并转、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等23项措施节能降耗,吨钢综合能耗721.04千克标煤。节电14620万千瓦时,按照电价0.73元/千瓦时计算,节约电费10673万元。新水消耗2337万立方米,同比减少428万立方米,吨钢耗新水4.61立方米,行业可比口径(不含生活用水、电厂用水)吨钢耗新水3.64立方米,工业水循环率96.16%。氧气放散率10.85%,高炉煤气放散率6.44%。
迁钢以6项措施节能降耗,吨钢综合能耗533.43千克标煤。57次发现水质异常,预警设备故障,降低新水消耗。分析RH炉蒸汽耗用量和发电负荷,确保蒸汽供应。建成护厂河橡胶坝,蓄水20余万立方米,涵养地下水,改善了河道景观。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强能源计量,所有具备远程传输条件的能源量输入能源网,经过各分厂和首自信的努力,迁钢厂级计量准确率达95.7%,除蒸汽外,其他能源供应量、使用量基本平衡。落实六西格玛项目,降低氧气放散率。
首秦从5个方面节能降耗,吨钢综合能耗619.52千克标煤。规范能源管理,建立二、三级能源组织,实施例会制度,贯彻《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管理办法(试行)》,开展限额考评,促进能耗限额落实到岗。以行业对标,挖掘节能潜力。开展能源监察,以整改通知书、处罚通知单治理浪费。实施二高炉风机节能改造、冷却塔风机定温变频节电改造、炼钢蓄热器散排蒸汽回收利用、ACC水系统泵站目标电耗等节能改造项目,年节电1330万千瓦时,回收蒸汽5万吨,折合标煤9443吨。
(王书良)
【自发电21亿千瓦时】 2009年,首钢“三地”自发电21亿千瓦时,其中北京地区自发电13.6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0.81亿千瓦时,自发电占总用电量的49.49%。发电煤耗390克/千瓦时,节约标煤3768吨。掺烧焦炉煤气,节约标煤7248吨,掺烧高炉煤气,节约标煤98754吨。首钢“三地”发供电情况见下表。
2009年首钢“三地”发供电指标
(王书良)
【节电措施】 2009年,生产部协助电力厂改变供电系统运行方式,将高井供电系统的负荷转移到白庙供电系统,减容111500千伏安,年节约电费2952万元。在二高炉、四高炉、三炼钢停产后,以关停、合并、减少、回收、躲峰五个方面的措施节电。关停变压器69台84850千伏安,停用风机、水泵38台5400千瓦,停用电机212台;办公室合并,减少照明灯775盏,月节电256万千瓦时。
(熊京源)
【节能监测】 首钢节能监测站2008年获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后,完善质量体系管理,提升检测能力,2009年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的复评审。完成北京地区、迁钢、矿业工业锅炉、火焰加热炉、电力变压器、人工煤气成分分析等节能监测300余项。开展夏季节电、节水和冬季节汽、节水检查,对80多个跑冒滴漏点的问题监督处理。以首钢“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为基点,瞄准节能发展趋势,落实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要求,提高节能监测水平。
(衣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