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究院领导名录】
院长:张功焰(兼)
第一副院长:赵民革(10月离任)
李本海(10月任职)
副院长:李永东 胡雄光(10月离任)
总工程师:李本海(10月离任)
朱立新(10月任职)
副总工程师:王全礼 孙 佳 周德光(8月任职)
朱立新(10月离任)
党委书记:梁宗平
党委副书记:赵民革(10月离任)
(谭子筠)
【综述】 首钢技术研究院与首钢总公司技术质量部、首钢技术中心为同一机构,是首钢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在国家发改委对56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考评中,首钢技术研究院排名第4位,冶金行业第3位,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
技术研究院负责推进首钢集团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负责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负责首钢钢铁业工艺技术和质量保障,行使技术、质量、科研管理职能;负责首钢京唐公司产品开发、工艺研究、技术支持。技术研究院下设科研规划处、技术管理处、质量管理处、汽车板推进处、技术贸易处等处室和钢铁技术研究所、宽厚板研究所、薄板研究所、特殊钢研究所、用户技术研究所、信息研究所、理化检测中心,在迁钢、首秦、顺义冷轧、首钢京唐等单位设有派驻机构,根据研发生产需要统一组织全集团科技工作,形成了“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体系。职工539人,其中有博士80人,硕士177人;首钢技术专家36人,专业技术带头人27人;高级工程师117人。
2009年,技术研究院按照“细准实快”的要求,实施产品研发、降低成本、市场开发三个目标倒推机制和落实“8+1”产品项目部的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工艺水平,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技术研究院党委被评为首钢模范党委,技术研究院获得首钢先进单位、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谭子筠)
【创新试点】 7月16日,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确定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通知》将首钢等182家企业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至此,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已有469家企业入围。首钢成为创新型企业试点后,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谭子筠)
【领导调研】 2月10日,朱继民、王青海、张功焰等总公司领导到技术研究院调研。赵民革汇报工作。总公司领导充分肯定技术研究院取得的成绩、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安排,对新产品开发提出了指导意见。
7月15日,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副主任王荣彬、新材料处处长张继红、新材料中心主任万荣一行到首钢调研。王青海、张功焰、钱凯接待来宾,胡雄光汇报技术创新工作情况。市科委领导参观了理化检验中心。
9月23日至24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和“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考察迁钢、京唐,听取了技术研究院、迁钢、京唐、钢研总院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充分肯定京唐项目投产和运行情况,对课题研究提出了指导意见。
(谭子筠)
【重要会议】 1月19日,技术研究院召开三届三次职代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首钢战略转型攻坚战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工作报告。
1月20日,首钢打好产品结构调整攻坚战动员大会要求: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全面完成产品结构调整的攻坚任务。8个产品开发项目部与总公司签订了责任状,热轧卷板、冷轧板、中厚板、长材项目部经理作了表态发言。
3月24日,技术研究院党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4月15日,各大钢“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研讨会”在京举行。鞍钢、宝钢、马钢、本钢、重钢、包钢、攀钢、酒钢、湘钢、武钢技术中心主任到会,研讨交流,并参观了首钢中试基地和实验室。
4月25日,由中国钢协、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主办,首钢协办的“大型耗能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暨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5月4日,首钢召开质量工作暨管理评审会议。
5月12日,首钢召开科技大会。王青海主持大会,张功焰作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首钢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保障》的报告。朱继民讲话。大会表彰了2008年度首钢科技奖、首钢钟香崇青年科技奖、首钢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和第四批首钢技术专家、专业技术带头人。
7月1日,技术研究院召开庆祝建党88周年暨表彰先进座谈会。
7月24日,技术研究院召开贯彻首钢三创会精神及下半年工作动员大会。
9月8日至10日,首钢协办国际钢协第47届环境事务委员会年会,并组织代表参观首钢京唐公司。
10月11日至14日,首钢协办国际钢协2009年年会,会议代表百余人参观了首钢京唐公司。
10月22日至24日,首钢召开汽车板产品推介会,36家汽车厂8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11月11日,王青海出席第七届中国钢铁年会,作了“建设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探索与实践”演讲。
12月22日,钢研总院、首钢召开电工钢产业化推进会,迁钢汇报了电工钢推进方案。召开“三个联合研发中心2009年度工作总结会”,钢研总院、北科大、东北大学和首钢领导、科技人员出席会议。
(谭子筠)
【科技项目】 年内,首钢与国内大钢、研究院所共同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研究,达到了课题阶段性考核指标要求。
北京市科技项目“首钢高品质板材开发及产业化”,通过了市绩效考评组的综合评价,绩效评定为“优秀”。
首钢与钢研总院、北科大、东北大学联合研发电工钢、汽车用钢、宽厚板。电工钢联合研发中心完成了高磁感取向电工钢等高级别产品的实验研发,掌握了中小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半工艺无取向电工钢生产、涂层技术,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高效电机用钢生产技术,实现了无取向、取向电工钢技术研发的全覆盖。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完成了3类8个牌号产品的实验室研发,高强汽车板试制成功,在21家汽车厂认证,完成了乘用车用钢的整车认证,汽车板实现了量产和商用车整车批量供货。宽厚板联合研发中心实现了车轮钢330CL、380CL稳定批量供货和440CL、490CL的小批量试制。
技术研究院组织完成61个新矿种、新煤种低品质原燃料系列研究,其中有11个品种得到应用;完善了铸机动态轻压下和连铸板坯表面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首秦板坯的内在、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铸坯精整量;应用倒角结晶器,减少了高强钢的角横裂纹、表面微裂纹;优化首秦4300轧机ACC水冷控制模型,钢板切头量稳定控制在400毫米以内,提高了高强钢成材率;热轧卷开平板残余应力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使610L开平板的板形质量满足了用户要求,实现了批量供货;顺义冷轧薄板表面板形技术攻关,显著提升了DO5板板形、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立项开展20个短平快项目,11项投产,年效益1492万元。其中,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筋热处理项目效益408万元,二炼钢3套方坯铸机中间包钢水连续测温项目降低成本111万元。
(谭子筠)
【品种优化】 年内,首钢研发新产品66项53万吨,其中,有热轧板卷25项35.2万吨,中厚板11项2.6万吨,冷轧薄板12项8万吨,长材18项7.2万吨。长材6类主要产品保持了市场份额,年产155万吨,占长材拳头产品产量的50%。热轧卷形成以管线钢等7类中高端产品为主的品种结构,年产106万吨,占商品卷产量的60%。冷轧板增产汽车板、家电板、专用板,汽车板月产2万吨,向吉利、北汽福田整车供货。中厚板具备了X80管线钢、水电用钢、油罐用钢、容器板、E/F级船板批量供货能力,桥梁板整桥供货5.5万吨,船板整船供货10.8万吨。
品牌产品产量再创新高。首钢年产中国名牌产品116.01万吨,占总产量的10.19%;年产行业“金杯奖”产品425.02万吨,占总产量的37.35%;年产名优产品463.81万吨,占总产量的40.76%;年产首钢拳头产品831万吨,同比增加72万吨,占总产量的73%。拳头产品中有商业化产品732万吨,超计划49万吨;批量产品59.3万吨,超计划12.3万吨;小批试制39.7万吨,超计划23.7万吨。拳头产品销售收入209亿元,平均售价3524元/吨,比普通产品价高452元/吨,拳头产品增收27.4亿元。
(谭子筠)
【科技成果】 年内,首钢科技成果评估验收54项,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获得效益92427万元。“低成本高品质管线钢热轧卷板的减量化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效益13917万元,“首秦2号铸机中间包数值RTD技术开发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效益2513万元;“迁钢优质板坯连铸技术开发”使连铸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效益2918万元。“转炉流程生产优质特殊钢工艺技术开发与创新”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一等奖;“首钢西气东输二线用厚规格X80热轧卷板研制开发”等两项成果获得冶金科技二等奖;“首钢大规格高强度钢绞线用钢的研制”等两项成果获得冶金科技三等奖;“新型顶燃式热风炉燃烧技术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三等奖。年申请专利229项,同比增长45.9%;获得专利授权80项,同比增长105%;“小方坯连铸低碳低硅含铝钢生产方法”获得首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确定首钢技术秘密136项,同比增长147%,其中有企业绝密级2项、机密级23项、秘密级111项。
(谭子筠)
【成本攻关】 年内,首钢技术系统开展成本攻关。炼铁系统通过加强高炉操作、提高风温和富氧率、降低石景山厂区焦炭筛下比例等措施,降低成本2.06亿元;炼钢系统以优化成分设计降低合金消耗,优化脱氧合金化工艺降低脱氧剂消耗,开展终点命中率、挡渣成功率、整炉浇成率等小指标竞赛,降低成本2.61亿元;轧钢系统以孔型设计优化、降低切损、控制烧损等“一提高四降低”措施,降低成本1.88亿元。通过对标攻关,铁、钢、轧攻关组共降低成本6.55亿元。组织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185件,采纳实施1089件,创效益35498万元。“一业三地”入炉焦比313千克/吨,比计划降低15千克/吨,同比降低14.6千克/吨;煤比155千克/吨,比计划提高15千克/吨,同比提高14.6千克/吨;钢铁料消耗1087.93千克/吨;比计划降低4.72千克/吨;热轧综合成材率95.34%,比计划提高0.7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
(谭子筠)
【质量管理】 年内,首钢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学习德国蒂森(TKS)板材生产管理的经验,加强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首钢2009年度创品牌产品质量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对21个重点产品设立了123个关键质量指标,新增迁钢、首秦、秦中板、顺义冷轧6个板材产品,加强分析和控制;对25个产品的214个指标进行过程能力指数分析,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组织高耐候性热连轧钢带、容器板、桥梁板、焊接用钢盘条、保证淬透性结构钢参加中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评选,首钢“金杯奖”产品增加到29个,迁钢、首秦的产品首次获得“金杯奖”。组织汽车板项目经理部下发了《建立首钢薄板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在迁钢、顺义冷轧实行“3+4”管理模式,对质量控制人员进行培训;组织迁钢修订完善入厂原材料抽检措施,组织顺义冷轧制定工艺辅料、备件管理制度;确认了迁钢、顺义冷轧97台套汽车板生产关键设备的控制点,实施设备功能精度管理;明确过程质量判定点,对铸坯、热轧卷等过程产品实施分级质量判定。
(谭子筠)
【管理创新】 年内,首钢“大型钢铁企业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与实施”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技术研究院对产品销售、技术管理、用户服务实施业务整合,成立汽车板推进处、电工钢研究所、京唐派驻站,调整环保专业管理职能,促进机构精干、职责合理、运行高效。修订《炼钢用原材料采购验收技术条件》、《炼钢用铁合金检验验证管理规定》和《高速线材厂三区域工艺技术规程》、《第二炼钢厂吹氩站工艺技术规程》等46个技术规程。
(谭子筠)
【理化检验】 技术研究院实施三年实验室建设规划,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室体系,基础检测、分析检测能力更加系统、精准,设备配置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艺技术实验室的实验领域、试验方法、研发能力得到拓展,具备了冶炼、热轧、冷轧、连续退火等中试实验手段,设备配置整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检测中心报出检验数据279869项,同比增长4.3%;科研检验数据107473项,同比增长147.3%;完成132个品种的仲裁检验,合格率为100%;完成4项国家标准编制修订工作;发挥职能作用,提高了理化检测水平。
(谭子筠)
【技术合作】 年内,技术研究院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派出技术人员参加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企业管理培训,蒂森29名专家到首钢进行第五次、第六次技术支持,完成了DC05、DC06、DX54D三个钢种的考核验收;首钢总公司与德国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总公司、院级学术交流85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7个,承办了“国际钢协第47届环境事务委员会年会”等重要会议。首钢华夏技术贸易额4886万元,实现利润98万元,促进了科研成果市场化、工程化。
(谭子筠)
【资源规划】 年内,总公司资源办修订《首钢“十二五”及未来3~10年资源规划草案》,分析了首钢资源类项目的投资运营情况,为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了依据。调研国内外铁矿、煤炭等资源项目,完成了西澳铁矿、印尼爪哇岛铁矿、山西联盛煤炭等调研工作。
(谭子筠)
【科技信息】 年内,技术研究院完成《下游行业用钢需求》等专题报告31篇。完善后的首钢信息资源系统,具有信息编发、网站信息检索、数据库检索、外网登录、竞争情报系统对接、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等功能,实现了首秦、迁钢、京唐、顺义冷轧科技文献异地查询,年点击2.6万人次。
(谭子筠)
【队伍建设】 年内,技术研究院引进高素质人才35人,包括博士10人、硕士22人;组织第四批首席工程师竞聘,聘任首席工程师21人;3人首次晋升首钢总公司“首席专家”;制定技术研究院《2009年三支人才队伍薪酬激励机制实施方案》,职工择优升级;高素质人才在科技攻关、专业管理、技能操作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29人被评为技术研究院先进职工,11人被评为首钢先进职工,6人被评为首钢优秀党员,5人被评为首钢模范党员,4人被评为首钢劳模,1人获首都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职工帮困助学捐款35340元;动用院爱心基金1万元帮助困难职工家属,发放困难补助20人次6700元,走访慰问职工97户,发慰问品、慰问金15280元,为困难职工子女办理助学金5000元,组织职工体检、集体婚礼、联欢会,开展文体活动。技术研究院党委被评为首钢模范党委,技术研究院获得首钢先进单位、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谭子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