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际跨境资金流动的历史和理论回顾
在线阅读 收藏

到2009年底为止,世界范围内的跨境资金流动共经历了四次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从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跨国债券投资是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是流向劳动力稀缺、自然资源丰富的欧洲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第二次高潮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29年大萧条时期,以国际债券投资为主,主要用于弥补资本流入国公共部门的财政赤字。第三次高潮从1973年石油危机到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国际跨境资金流动以银行贷款为主,借款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第四次高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以证券投资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投资对象为资本流入国的私人部门,期间经历了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数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爆发的向全球蔓延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与之相对应,关于国际跨境资金流动的理论发展也一步步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880)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开始,走向主张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Keynes,1936)主义,再到后来的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极力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借助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影响力,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自由化引发的种种问题使得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并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新凯恩斯主义重新成为主流经济思想。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防范金融危机的蔓延,减少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跨境资金流动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监管原则和体系正在不断研究和制定的过程中。总体来看,跨境资金流动的理论在主流经济思想演变的大背景中不断进行变化,同时也推动着主流经济思想的不断发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