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战后的东南亚各国而言,反帝、反殖是新生国家政治正当性的最大来源。作为曾经的英殖民地,新加坡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国家的“新加坡”,作为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其形塑之成败,首先取决于新加坡让自己的政治架构摆脱殖民主义的成效,后者又取决于公共部门的本地化和政治体系的适应性。在新加坡,公共部门的本地化是指政府公务人员及其政治领导层在职位、心态、行动、文化、信心、选拔上,从外来者把控转变为本地人主导,这是新加坡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第一步;政治体系的适应性是指新生国家是否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政治文化与地缘格局扬弃殖民政治体系,从本土化入手建构“高适应性”的政体。这两大政治进程,共同开启了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