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市北部。县城福集距泸州33公里、成都230公里、重庆130公里。自古为川黔、川滇陆路必经之地,被誉为“川南门户”。拥有龙脑桥、雨坛彩龙、宋墓石刻三大国宝,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是国家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国家级建筑劳务基地县,西部百强县,全国法治示范县,全国公安“三基”工作先进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四川省小康县,四川省平安县,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四川省“双拥”模范县,四川省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外派劳务基地县,四川省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县,全省“三级联创”综合示范县。
泸县古称江阳,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设县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泸县在清代前有江阳、泸州、泸川等称谓,清代时改称泸州,1913年改称泸县。1950年7月,泸县划县城城区及部分郊区设置泸州市,同属宜宾等地行署管辖。1983年12月,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新体制,自此泸县隶属泸州市管辖至今。199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州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县城由泸州市小市镇迁泸县福集镇。2008年,全县幅员1532平方公里,辖19个镇,人口106.6万。
县境内地貌以浅丘宽谷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县约有66%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区域。
泸县土地肥沃,形成以紫色土为基础的土壤体系。现有耕地8.64万公顷,其中水田5.80万公顷,旱地2.84万公顷。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73亩。
泸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具有光、热、水分布与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同步的自然优势。多年年平均气温17.8℃、降水量1065.4毫米、日照时数1397.8小时、无霜期343天。
属长江水系,长江、沱江从泸县南边经过,过境长度分别为12.3公里和24.2公里。境内溪河密布,水域广阔,水利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利资源总量为6亿立方米。全县有水利工程设施10509处,蓄引提能力2亿立方米。
境内烟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气、地热等矿产资源量大质优。其中:烟煤资源量为10598万吨;石英砂资源量约236553万吨;石灰石资源量18450万吨。石英砂是泸县的优势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泸县山川秀丽,溪流纵横,景色迷人。横跨九曲河上仅次于赵州桥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形象逼真,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内涵丰富,堪称桥梁史上一绝;省级风景名胜区——玉蟾山,森林植被繁茂,幽静秀丽,石如玉、山似蟾,闻名遐迩,明清两代摩岩遗像群栩栩如生。玉蟾山地下矿泉水和温泉储量丰富,亟待开发;碧波荡漾的玉龙湖和海潮湖风景如画,令人留连忘返。
泸县历史悠久,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织中国分部确认为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宋墓石刻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泸州雨坛彩龙,曾于2006年参加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联欢晚会演出成功,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现场“点睛”;有玉蟾摩岩造像——流民图、百和莲枪、毗卢五寺、玄滩延福寺、喻寺元通寺;有民间文艺演出队伍80支。科技工作再创佳绩,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文化名县打造富有成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医疗保障能力得到加强,新农合参合率达91.99%。
2008年,泸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工作取向,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劳畜富民”发展战略,按照“打造一个园区(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园),打通一个通道(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一个中心(临港物流中心),发展三大产业(酒类、机械、纺织服装鞋帽)”的工作思路,县域经济快中求好,实现生产总值(GDP)97.1亿元,增长15.7%,列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第一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9亿元,增幅80.7%,列全市第一位、扩权县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亿元,增幅34.6%,列全市第二位、扩权县第四位。财政总收入6亿元,增长37.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7亿元,增长33%,列扩权县第五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5亿元,增加1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390元,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59元,比上年增收510元。
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工业园一园四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分为城北、城南、城西、临港四个工业小区)建设扎实推进。临港经济园区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城西工业园区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侧土地征收工作全面启动,城南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北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至2008年,中小企业创业园入驻企业9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42%。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酒类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增长102%;成功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件、四川省著名商标1件。2008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户。镇域工业不断壮大。14个镇工业增加值超亿元,15个镇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29%,占GDP的37.5%;入库税金3.3亿元,增长33.9%;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试点县”。
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着力打造“一体两翼”(畜牧、水产、水果)优势农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3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9000万元,沿321国道新农村示范带初见雏形。劳务经济平稳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9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1.5万人,其中就地转移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2亿元。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全面启动生猪产业创业示范园建设,建成生猪产业基地镇12个,出栏生猪115万头,外销仔猪112万头;出栏小家禽1846万只、山羊15万只,肉类总产量14.3万吨,禽蛋产量1.09万吨。实现牧业产值2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23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建成万亩甜橙基地镇4个、200亩标准化甜橙生产基地14个、龙眼示范园11个;建成三溪口水库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成功实施中稻再生稻超高产示范工程,粮食产量突破5亿公斤大关,达51.6万吨。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5%。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神仙桥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运,进港公路路基工程顺利竣工。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新建镇级综合市场2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93个。县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面积达6.1平方公里,以万福商业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商贸圈初具格局。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27.8%。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增长22%。玉蟾山、玉龙湖等景区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旅游收入6.2亿元。货运周转量增长27.6%。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烟草、房地产等行业持续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2%。
教育名县建设顺利推进。县内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级3所;高考升学率连续18年居泸州市第一位。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