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东研究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在线阅读 收藏

我于1932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我父亲家境贫寒,学徒出身,后随我大舅父经商,生活逐渐富裕。温州是一个鱼米之乡,但三面靠山,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只有海路。我上小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对温州狂轰滥炸,从海上登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我家曾三次逃到乡下避难,深感国力弱小就会受强人欺侮。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我进入瓯海中学学习。初中毕业后,我父亲送我去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高中学习。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我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不久又被选为学生会学习部长。在高中阶段,我的数理化成绩都在95分以上,成绩最差的是英语,一般都是60多分。

1951年7月,我高中毕业后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军干校。1952年2月,我从华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南军区司令部二处工作。工作不久,处里组织强化英语学习,准备派我们去朝鲜担任审俘翻译,但过了一个月又说翻译人员已够了,要我们脱产进行高考复习,准备考大学。1952年12月,我被保送进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学习阿拉伯语,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的爱好和特长是数理化,但参军表明我已放弃了个人的一切。现在组织上安排我上大学,不论学什么,都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我一定要努力学好。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毕业后回原单位从事阿拉伯国家的研究工作。过去学习阿拉伯语大多都是回族,其目的是为了读懂《古兰经》等伊斯兰教经典著作。而1951级21名学生中,回族只有4人,我们1952级5人都是汉族。1951级、1952级除12人外,都是来自军队的调干学生。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培养的一批阿拉伯语干部。当时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季羡林先生。季先生是一位精通梵文等东方语言的著名学者,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但生活朴实,平易近人。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是马坚教授,是一位《古兰经》的汉译专家和阿拉伯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权威。教师有刘麟瑞、王世清、杨有漪和马金鹏,他们都曾多年留学埃及爱兹哈尔大学,阿拉伯语水平很高。除阿拉伯语主课外,给我们上课的还有王铁崖、高名凯和周一良等著名学者。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