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One Belt One Road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China-EU Relations
文章框架:随着2016年中国承办G20峰会,“一带一路”倡议加速发展,提倡更具包容性的区域合作,为促进欧亚大陆和北非大陆的连通提供计划;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中国和欧盟就已经在铁路、海运、航行、通关便利化以及其他与“连通”相关的事项上进行常规对话;两个发展概括了中国与欧盟有关“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方法,即寻求实体合作项目,中国在与单个欧盟成员国合作时逐渐接受欧盟规则;大体来讲,欧盟成员国欢迎中国政府和中国公司更密切地参与其相关事务,欧盟成员国将之视为弥补其发展资源不足、出口产品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机会,在欧洲人口老龄化、银行缺乏对“年轻”企业支持的条件下,中国公司的参与也是解决家庭商业维系问题的方法之一;仍然有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试图利用潜在的中国投资;从中东欧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特别的、将之前的中东欧“16+1合作”项目整合进更广泛框架的倡议;南欧位于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中国地缘、商业和投资策略的交叉口;中国奉行独特灵活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欧盟的关系。
观点摘要:
1.在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及全球化的好处,呼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进行结构性改革建立公平的治理秩序和新的发展模式。随着2016年中国承办G20峰会,“一带一路”倡议加速发展,提倡更具包容性的区域合作,为进一步促进欧亚大陆和北非大陆的连通提供计划。中国与欧洲之间政治关系稳定,经济交流频繁。自上次经济危机之后,更多的中国企业出现在欧洲,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加强。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对现有欧洲各国计划的补充,能够促进欧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欧洲的互联互通水平。鉴于欧盟各成员国实际的地缘关系、机构和文化的差异,一个单一的政策和机制难以满足所有国家。中国的包容性方法并不意味着所有欧盟成员国与“一带一路”项目的联系是一样的。
2.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早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中国和欧盟就已经在铁路、海运、航行、通关便利化以及其他与“连通”相关的事项上进行常规对话。有趣的是,在2013年商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时,中国政府并未将“一带一路”倡议(在同一时期发起)的“包容性”纳入议程,尽管这项倡议包含许多目标,如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发展全面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系统和智能物流配送体系。直到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时,中国领导人才正式将欧盟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项目在中东欧“16+1(CEE16+1)合作”机制下快速地在中欧地区发展起来,如投资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建设重庆—杜伊斯堡铁路,但欧洲西部和东部几乎不存在这些项目。全球化也意味着遵守共同的规则。迄今为止,投资规则是具体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由政府驱动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框架。欧盟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一些问题。更直白地说,欧盟强调规则,这可能对“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项目造成潜在影响。中国的融资模式一般由政府担保,企业直接签订合同而不进行公开招标。这与欧盟“政府资助和公共采购”的规则相矛盾,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对中国的融资模式比较适应。
3.两个发展概括了中国与欧盟有关“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方法,即寻求实体合作项目,中国在与单个欧盟成员国合作时逐渐接受欧盟规则。“一带一路”项目在欧洲推广一段时间后,中国政府意识到,欧盟相关机构在涉及中国投资和与欧盟成员国协调各种项目时扮演核心角色。为了成功地完成项目,欧盟官方赞同“一带一路”倡议,但要求“一带一路”项目符合欧盟框架内容。对于欧盟来说,只有当合作是基于开放透明的规则时,欧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才会实现。欧盟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寻求公平竞争环境,并引导中国投资符合欧盟框架与优先事项。欧盟成员国先后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成功地以联合行动设计、管理亚投行的规则。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对外事务部都很快明白“一带一路”倡议有中国强大的政治支持,不论欧盟在这项倡议中处于什么位置,这项倡议都会得到落实,这促使欧盟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尽管欧盟各成员国没有协商一个全面的政策措施以应对“一带一路”给区域带来的动态影响,但是一些更高透明度的高层次倡议已经达成。2015年9月,欧盟委员会和中国政府签署欧盟-中国互联互通平台备忘录,旨在提高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与跨欧洲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等的协同性。欧盟-中国互联互通平台将推动双方基础设施、装备、技术和管理标准方面的合作,它将通过信息交换和确保公平竞争环境来协调欧洲基础设施项目,它也将通过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提供明确投资机会,对丝路基金开放,使政府采购和环境保护具有高标准,这不仅针对欧盟境内还针对“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宣布其将向总额为3150亿欧元的欧盟投资计划投资。随着2016年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以及最近欧洲投资银行北京办事处开张,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中欧金融合作项目有望进一步增加。
4.大体来讲,欧盟成员国欢迎中国政府和中国公司更密切地参与其相关事务,欧盟成员国将之视为弥补其发展资源不足、出口产品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机会,在欧洲人口老龄化、银行缺乏对“年轻”企业支持的条件下,中国公司的参与也是解决家庭商业维系问题的方法之一。而且,中国资金和企业投资者也有望帮助欧盟新成员国和西巴尔干地区发展工业。当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一些欧盟成员国欣然接受了它。理论上讲,西欧位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末端,是中国产品的最终市场,应该是“一带一路”项目的优先发展地区。然而,中国的包容性方法并不意味着所有欧盟成员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系都是一样的。在欧洲,“一带一路”项目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两个特别地区:中东欧和地中海。而且,2014年和2015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德国和比利时的演讲中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一些“一带一路”项目不局限于这两个地区,例如那些修建到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铁路。中国也认为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相关。中国理解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必须“尊敬”欧盟领导下的统一的欧洲。事实上,欧盟成员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不尽相同,2016年12月,欧洲对华智库网(ETNC)关于“一带一路”的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欧洲国家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中立态度而不是积极态度,许多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其无关。因此,几乎没有欧洲国家表示要积极参与该倡议。同时,一些地方(如杜伊斯堡、汉堡、里昂)政府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因为它们能够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的投资中获得具体且潜在的利益。
一方面,欧洲各国政府,尤其是西欧国家政府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最明显的回应就是加入亚投行。另一方面,一些欧洲国家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这些机遇涉及集装箱码头、铁路和物流服务。波兰、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开通了连接中国的铁路。一些南部欧洲国家公共运输部门的私有化进程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兼并和投资的机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其他中国港口企业投资比利时、荷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港口。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一带一路”项目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前就已经确立,其只是在2013年后才被贴上“一带一路”标签。
5.总的来说,西部和北部欧盟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主要限于参与亚投行。中国政府也并没有将这部分欧盟国家视作落实“一带一路”项目的优先国家。仍然有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试图利用潜在的中国投资。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展示“一带一路”倡议怎样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在西部欧盟成员国之中,德国或许是与“一带一路”倡议最直接相关的国家,因为五条中德铁路(莱比锡—深圳、杜伊斯堡—重庆、汉堡—郑州、汉堡—哈尔滨、纽伦堡—成都)已经开始修建,并且还有更多带有“一带一路”标签的铁路项目正在筹建。杜伊斯堡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项目受到中德双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经常有政治和商业代表团进行互访。中德两国于2015年和2016年举行了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投资论坛和研究会议。目前,除了铁路之外,“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为德国带来进一步的基础设施投资、企业并购投资以及绿地投资。德国在布鲁塞尔提议欧盟-中国互联互通平台应确保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中国投资与欧盟规则和标准相符合。2017年德国“主持”G20峰会,这将使德国获利,以整合“一带一路”倡议与其自身发展政策,并进一步基于共同利益推进中欧合作。与德国相比,法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并没有获得中国政府过多的关注以及投资。中国在法国表现得十分低调,主要是寻找潜在的经济机会以及与商人、官员和研究者进行“头脑风暴”。法国政府也缺乏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明确定位。一些法国城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里昂是法国的“丝绸城市”,作为欧洲的历史、商业和政治枢纽,正在寻求吸引中国投资和打开中国市场的机会。荷兰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其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占鹿特丹港口总进口货物的三分之一,这在荷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第一次访问荷兰时并没有提及“一带一路”倡议,然而,一些企业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商业项目,例如,2016年5月中远海运集团下属的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收购鹿特丹EUROMAX码头35%的股权;成都到蒂尔堡每周一次的货运列车于2016年9月延伸到鹿特丹。尽管英国脱欧的影响还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英国作为主要的欧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是不被质疑的。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范围也允许英国政府和商界积极回应该倡议。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2015年3月英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这传达出一个信息,即英国认为中国发起的机构有利于亚洲和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并给予相应支持。英国希望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该项目能为伦敦的企业和金融部门带来发展机会。英国的重点是通过其“一带一路”金融枢纽的角色来“促进”中英位于第三市场的企业的“基础设施联盟”。对于北部欧洲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相当有限,几乎没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介绍,也没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公开报道。尽管瑞典的高速铁路和两个私有风车项目被中国标记为“一带一路”项目,但是根据瑞典外交部,瑞典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带一路”项目。似乎这些国家早就频繁地参与中亚和东南亚事务,能够通过参与第三市场的活动或者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项目提供绿色技术,来为“一带一路”倡议做贡献。
6.从中东欧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特别的、将之前的中东欧“16+1合作”项目整合进更广泛框架的倡议。同样的逻辑是,许多之前达成的联合项目被贴上“一带一路”标签。中东欧国家表示它们可以实行与中国积极合作的政策。中欧在中东欧地区和欧盟的地位也在提高。到目前为止,一个中东欧“16+1”旗舰项目、“一带一路”最显著的项目就是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重建的布达佩斯到贝尔格莱德的铁路。另一个“一带一路”倡议和“16+1”框架下的重要项目是2015年“苏州会晤”上宣布的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黑海“三海港区合作”项目,该项目旨在整合相关地区的海港(包括腹地)、物流枢纽、经济区和运输走廊。该项目目前仍在筹划,被视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陆路交通运输项目的补充。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是第一批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在波兰(中东欧“16+1”合作框架的主导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扩大对中国出口,吸引中国投资以发展当地基础设施项目和进行再工业化的机会。但目前,波兰没有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机构和出台具体政策。由于对中国市场了解不足,波兰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并不积极。截止到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重修”了一些项目,尤其是2013年4月开建的罗兹—成都铁路(2015年8月延伸到厦门)和2013年9月开建的华沙—苏州铁路。匈牙利有机会成为中东欧“16+1”合作框架中第一个主持“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但是除了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铁路之外,匈牙利在其他领域如基础设施、工业和投资方面几乎没有为中国企业提供机会。当地企业力量薄弱,不足以在第三国参与项目建设,而且它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非常有限。斯洛伐克在许多方面为中国提供合作机会,包括建设伯拉第斯拉瓦机场终点站,将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铁路延伸到斯洛伐克及更远。捷克共和国吸引中国投资金融服务、卫生保健、航天、运输、媒体、旅游和房地产行业,尽管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占捷克共和国接受的总对外直接投资的0.35%,不足以对捷克共和国国内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有广泛的项目,但是中东欧“16+1”合作框架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能够获得地区知识、把握投资机会和利用关于国际问题的政治支持。
7.南欧位于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中国地缘、商业和投资策略的交叉口。发布“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政府就一直对地中海国家保持非常积极的态度。正如我们所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参与不仅在欧盟国家之间表现得大不相同,而且基于各自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物流和商业联系,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对其的实际参与也是不同的。甚至在不同的部门和企业之间,那些参与欧亚贸易的部门和企业会更加积极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活动。对于南欧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部署”更多的是随机对一些重要的港口和设施进行投资,而不是中国和当地政府与商界明确规定的合作。南欧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经济下滑、政府债务危机和金融资源短缺加快了公共交通和大型设施私有化进程。希腊主持了欧洲少有的“一带一路”大规模项目: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给比雷埃夫斯港投资43亿美元,以畅通中国商品在东南部和中部欧洲的销路。“一带一路”比雷埃夫斯港项目是推动中希关系的关键,希腊显然是亚洲和欧洲海路的门户。然而,希腊政府并没有明确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策略。西班牙政府和大型西班牙企业,尤其是建设和管理大型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食品出口部门,都表示对“一带一路”倡议有兴趣。目前,西班牙发展最成熟的“一带一路”项目就是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和法国的从义乌到马德里的铁路,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尽管葡萄牙政府没有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方案,但是这没有阻止中国将葡萄牙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葡萄牙政府支持私有化的情况下,中国近五年来对葡萄牙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这些投资主要源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
8.过去五年,中欧关系变化很大。中国奉行独特灵活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欧盟的关系。欧洲大部分国家缺乏明确的“一带一路”回应计划,这会削弱它们城市和企业的“议价”能力。中国一直在评估欧洲市场,一旦机会出现,中国就会抓住。欧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但是欧盟成员国也是中国更广泛全球战略倡议(尤其是正在进行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参与者,或许由于差别广泛,各个欧盟国家会扮演不同角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非金融项目投资145亿美元,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获得大部分投资。同时,中国企业与61个国家签署价值1260亿美元的项目合同,比上年同期增长36%。然而,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后,欧洲“一带一路”实体项目的经济影响力仍然有限。在一些部门,尤其是铁路运输、海运港口、公共设施和金融投资部门,中国拥有的股份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形成”两条“轴线”,一条是“由东向西”,中国一些城市与西部和南部欧洲间的铁路网络;另一条是“从南到北”,通过中欧连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意大利和波罗的海地区的物流网络。欧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不尽相同。西欧和北欧国家通常采取实用主义的、静观其变的态度,而中东欧16国和地中海国家则更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并提供大量机会以吸引中国投资。“一带一路”倡议增加了中国在欧洲邻近国家和欧洲关键利益地区(如中东和东非)的存在。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也应该是中欧在其他地区(包括中亚、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合作的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部署“拓展”,中国国外利益不断扩大,保护铁路、海路安全和中国企业利益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建立了自己的蓝水海军,2016年在吉布提开建军事基地,这些举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内容,与中国希望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雄心”一致。在更广泛的外交和战略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球影响力增大、重塑区域平衡和重建全球秩序的标志。“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希望更积极地参与全球事务(包括贸易、基础设施、融资计划、管理改革和国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