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书目推荐:《香港模式——从现在式到过去式》
在线阅读 收藏

《香港模式——从现在式到过去式》,吕大乐著,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7月出版。

吕大乐,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香港研究讲座教授,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长期从事香港社会研究。

“二战”结束后,直到1997年,香港社会累积了不少成功的发展经验:灵活的中小企业制度、“积极不干预”政策、神话般的公务员团队、“咨询式政治”、“新市镇—公屋—工业”三环紧扣的都市规划方式等。但自从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社会过往成功的发展模式、制度支柱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弱点,既无法解决现存的困难,更难以面对未来更为复杂的情况。过去的成就成为一种包袱,有时甚至会阻碍创新求变,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香港社会如何走下去?

在《香港模式——从现在式到过去式》一书中,社会学家吕大乐教授围绕香港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全面精彩的解读。曾经帮助香港取得辉煌经济成就的制度,随着大环境的变化,渐渐暴露出问题并失去效用。如何打破旧的框框、找到适合目前种种现状的新的发展模式,是目前香港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否存在所谓的“香港模式”?吕大乐教授认为,“香港模式”是一系列制度上的元素,香港人长期以来都视之为有效的安排。在经济上,香港社会一向奉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降到最低,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市场的活力适当地得到释放,香港居民灵活的一面也得以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积极创业、创新。与此同时,香港的产业结构也促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政治上,香港特区政府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行政管理型政府,注重具体和细致的管理,有效地服务市民,“咨询式政治”也在社会上得以顺畅运作,市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在社会发展上,香港存在多种允许个人争取向上流动的渠道和机会,“中产阶级”开始形成,新市镇、公屋和工业环环相扣的城市发展概念让普通家庭也有了安身之所,社会各阶级间关系大致良好。

然而,所谓成功的发展方程式并不等于永恒不变的定律,这些行之有效的特色随着香港社会的变化慢慢失去了效力:香港制造业北上,整个社会开始进入“去工业化”发展阶段;加上1997年回归后,由于宏观社会、经济及政治环境的转变,过去港英政府管治时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两种制度之间未能实现有效的衔接,政府的职能受到市民的质疑;经济转型给整个社会带来冲击,收入分配不均现象出现,社会流动机制也受到影响,各阶级中也暴露出一定的社会矛盾;新市镇发展策略随着工业结构的变化,在人口迁移、建造新社区和引入经济活动三方面曾经顺畅的运行机制失灵,结构性矛盾显现。

正如吕大乐教授所言,当前香港社会所面对的其中一大难题,是一方面不敢放弃过去所谓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另一方面又知道单凭重复旧有的做法,不足以应付新的问题与挑战。吕大乐教授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梳理,而如何打破这个困局,则需要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