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引自英、法、德、日、俄、美等不同国家,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标准及机车设备等样式各异,曾被人讥讽为“国际铁路展览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开始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西部高原上的青藏铁路到东部大海之滨的沿海铁路,从北部严寒地区的哈大高铁到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高铁,一项项世纪难题被相继攻克,一个个世界之最被频频突破。从2006年西南交通大学开始建设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到2016年中车集团和青岛市共建的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的轨道交通科研力量不断壮大,技术创新与日俱增。中国的轨道交通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科技力量从空白与落后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以一再刷新的“中国速度”实现着国力强盛与民族复兴。
仲建华: 男,1956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支学科编委会主任、中国轨道交通“走出去”工作组组长,全国劳动模范、建设部劳动模范,重庆市设计大师。曾任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国际)单轨协会会长。是重庆轨道交通技术带头人,为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和后继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的建设和运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线路先后荣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全国市政金杯奖”“国家环境友好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等12项国家级大奖。主编国家标准和住建部行业标准《跨座式单轨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规范》《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标准》共10余部,创建了国际唯一的单轨交通国家标准体系。
韩宝明: 男,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社长、Urban Rail Transit执行主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出版《高速铁路概论》《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夏文勇: 男,1977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高级审核员、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华评科技评估有限公司与国评认证有限公司创始人,曾起草《科技成果评价通用要求》《科学研究服务规范》等国家与地方标准,咨询辅导与审核600多家各种规模与行业的企业,在CHINA STANDARDIZATION、《认证技术》等杂志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
徐东华: 1960年8月生,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二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国家“八五”至“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我国多个工业主管部委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工作,以及我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工作,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等领导批转至国家经济综合部、委、办、总局,相关政策性建议被采纳。兼任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评审委员、中央电视台特邀财经观察员、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名人工委副主席,曾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综合组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金融所、工业经济所博士生答辩评审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项目评审委员,福建省政府、山东省德州市政府经济顾问、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公司等独立董事。《智慧中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求是》《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报纸期刊发表百余篇有理论和研究价值的文章。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