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新加坡联邦快递给我们的启示
在线阅读 收藏

一口气读完了《纽约,明天见——联邦快递,隔夜文件服务》,掩卷之余,总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想起来了,这不就是《CNN力拼三大电视网》的翻版吗?正是由于有着和透纳几乎一模一样的秉性、冲力和“海盗”作风,史密斯和他的伙伴们才能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把默默无闻的联邦快递办成一个年收入超过76亿美元、业务遍及全球的包裹递送服务企业。今天,联邦快递已经成了美国企业少不了的帮手——就像电脑、复印机和电话一样重要,听到快递就想到联邦快递。

大环境 联邦快递成立于1971年,当时史密斯才27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计算机在各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的突破,带动了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你经营一家大工厂,如果车床出故障了,你随时都找得到工人来把车床修理好,把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

在第一代工业中,生产线上的耽搁不会花太多成本。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电子器材逐渐普及,一旦零件有问题,电脑死机,你就无法把资料调出来。你一点办法也没有,生意也别做了。供应机器的厂商来不及提供维护和替换的零件,因为市场太大了,厂商不可能挪出人力在美国东、西两岸奔波。那些高科技企业常常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许多很小、很重要的电子零件,或是一小瓶容易坏死的生物采样送到客户手上。在联邦快递出现以前,大家只要能听到“会尽快送到”就很满意了。然而,史密斯把这句话改成“隔夜就送到”,决心把联邦快递变成一架时光机。

远见与胆识 严格来说,“隔夜就送到”快递服务的构想不是史密斯的发明,并不新鲜。早在1948年,美国航空公司在堪萨斯州的托比卡就试过建立一套空运轴辐系统;印度邮局和法国空邮也采用这个方式营运。另外,UPS、艾默瑞和美国邮局等大规模的货运业者早就想过要这么做。但后来这种构想又遭否决,因为花在飞机、卡车、飞机驾驶员、送货员和各轴心设备上的成本庞大,而且从来就没有顾客要求包裹隔一夜就得送到。

史密斯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在耶鲁时,他就运用他的天分,把许多构想和他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并在大二时的一篇商业报告中特别加以阐述。原来,史密斯是想成立一家公司,保证把包裹隔天送到,这种构想的核心便是所谓“轴辐系统”的运输概念:货运公司可以拿一张地图,以一座机场为“轴心”画个圈,圈内再画上许多卡车路线,成为“辐条”。这些卡车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一家家的企业收集包裹,傍晚时再全部集中到机场,这时卡车司机和飞机驾驶员便把包裹填入机舱,满载包裹的飞机再飞到美国中部某个较大的轴心——曼菲斯就是最理想的地点,因为芝加哥、洛杉矶、纽约、迈阿密各地都有通往曼菲斯的航线,这些航线则是一些大辐条。

抵达曼菲斯的飞机机舱清出以后,把所有的包裹分类,然后交给飞至各城市的飞机,连夜发往各地。第二天日出之前,各个城市的卡车便停在机场周围的小轴辐区里准备运送包裹,顺便收集下一批要送出的包裹。史密斯是看到银行的作业时才想到这种办法的。银行把所有的注销支票都送到中心站,经过票据交换处理,再把支票送还。他坚持认为,只要每天依此循环,就可以大发利市。

起初,史密斯产生联邦快递的构想后,内心也挣扎过一阵子,那些“专家”越是告诉他这种构想愚不可及,他就越肯定自己的想法。史密斯知道,消费者不但会喜欢这种服务,而且会依赖它。美国人逐渐期望获得速度快、水准高的服务,而且高科技行业激增,也使大家越来越需要隔天收件。史密斯表示:“我只要占有目前空运市场的百分之一,就可以支撑这项服务。”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