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产权封闭”制约中国国企的公司治理与改革——论中国国企学习和借鉴新加坡淡马锡
在线阅读 收藏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成败和成效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和全体国民关注的焦点。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进民退”就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话题。

实事求是地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转型,国有企业早已不是人们传统观念里“亏损”、“低效率”和“人浮于事”的代名词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抛掉社会包袱、引入市场机制等改革为国企带来了新的激励机制和生命力。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国企所处的垄断地位和中国总体市场的扩张等因素在国企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大规模刺激经济增长,导致大部分金融和财政进入国企,出现了人们所说的“国进民退”现象。

目前,如何进一步提高国企的公司治理水平和深化改革仍然是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为什么许多国企的公司治理水平仍然低下?制约国企公司治理和改革的关键因素或瓶颈是什么?最终是“国进民退”还是“国进民也进”?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即非纯粹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形态下,“产权封闭”可能是中国国企公司治理与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

所谓“产权封闭”,是指国家是国企的出资人,拥有100%的产权。在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产权结构决定了董事会的结构,因此国企董事会全部由出资人委派和组成。为什么说“产权封闭”制约了国企的公司治理和改革?国企应该如何打破“产权封闭”的瓶颈和制约?参考和借鉴新加坡淡马锡产权改革的公司治理模式和成功经验,或许能够为中国国企的公司治理和改革找到一条新路。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