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乌克兰和中国投资:在潜力中持谨慎态度?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Ukraine and Chinese Investment:Caution Amid Potential?

文章框架:尽管乌克兰总统佩特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缺席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乌克兰官员表达了其对中国基础设施倡议的支持;乌克兰基础设施部副部长维克多·多夫甘(Viktor Dovgan)将乌克兰对该倡议的希望概括为“六个月之内,乌克兰将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地图中的物流中心”;中国官员对在乌克兰投资的谨慎立场,源于对中国影响力局限性的敏锐认识;中国官方对在乌克兰进行重大投资所持的谨慎态度,不应与缺乏兴趣混为一谈。

观点摘要:

1.由于乌克兰最近依然处于经济困境,该国在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3%,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授权的改革仍在缓慢推进,乐观的评论人士预测中国在乌克兰的投资最终会增加。有三个特别现象引起人们的猜测:最近围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的宣传活动;2017年3月因更加自由的签证政策,中国游客赴乌克兰旅游人数上升;以及中国建议开启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

2.尽管乌克兰总统佩特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缺席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乌克兰官员表达了其对中国基础设施倡议的支持。乌克兰基础设施部副部长维克多·多夫甘(Viktor Dovgan)将乌克兰对该倡议的希望概括为“六个月之内,乌克兰将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地图的物流中心”。然而,热切的官方言论也引起一些评论人士的警惕,这些人认为,“成功的企业必须与其投资者在价值观和文化选择方面保持一致”。在打开乌克兰大门之前,政府将会很好地保护这个国家积极但仍未成熟的转变。一些官员担心中国可能会对乌克兰政治施加不必要的影响。

3.正如许多欧亚经济体讨论中国投资时一样,应该对这两种说法持保留态度。对于乌克兰来说尤其如此,在过去几年里,政治动荡在投资者的态度转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投资者的态度首先是积极的,然后是消极的,然后又是积极的。仔细研究一下乌克兰和中国最近的商业和外交关系,就会发现中国在改善双边关系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在乌克兰投资方面的官方立场比中国私人资本更加犹豫不决和模棱两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项目(以及融资能力)由中国国有企业自行决定,因此中国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似乎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增长。

4.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在乌克兰投资时的谨慎态度呢?要找到答案,必须回顾21世纪初到现在的中乌关系轨迹。与东欧其他后共产主义国家相比,乌克兰在两方面表现突出:首先,在其政治动荡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其次,在这些动荡影响其与中国关系的程度上。在列昴尼德·库奇马(Leonid Kuchma)政府管理下的乌克兰与中国之间合理的生产关系,即基于技术转让和武器销售的战略伙伴关系,在2005年的橙色革命后变得更加明显。2005年底,乌克兰官员邀请中国台湾高级官员参加半官方的国际会议,此举触怒了北京,这导致在维克托·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执政期间中乌高层交往陷入停滞。

5.随着维克多·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在2010年当选总统,这种情况迅速发生改变。在就任总统后,这位乌克兰新总统在两个月内会见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并在此后不久访问了中国。随后中国对乌克兰进行了一系列经过仓促谈判的投资,其中仅有少数投资最终成功。最具破坏性的投资是2012年由中国进出口银行资助的一笔失败的贷款换粮食协议。中国同意向乌克兰提供15亿美元的农业投资,乌克兰将以玉米出口作为回报。尽管双方于2012年达成了协议,但该协议尚未得到全面实施。维克多·亚努科维奇在2014年初遭到议会弹劾被罢黜总统职位,这仅仅发生在其访问中国以及两国缔结友好条约的几周后,从而进一步暴露出中国外交官无法准确评估乌克兰。

6.因此,中国官员对在乌克兰投资的谨慎立场,源于对中国影响力局限性的敏锐认识。这些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乌克兰对中国就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中立政策感到特别不满,例如中国在2014年对联合国涉乌决议草案投弃权票。一些新闻媒体称,由英国伦敦国际仲裁法院就贷款换粮食协议进行裁决已陷入僵局,这导致中国进出口银行放缓远期投资,中国进出口银行一直是海外投资的主要融资来源。即使2017年5月乌克兰副总理兼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部长库比夫(Stepan Kubiv)最近对位于北京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总部进行了访问,但中国对此反应依然冷淡。乌克兰唯一的公开表态是推迟将其国家粮食谷物集团私有化。

7.然而,中国官方对在乌克兰进行重大投资所持的谨慎态度,不应与缺乏兴趣混为一谈。从政治上讲,自2016年年末以来,两国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已经恢复了高层交往,中国已经谨慎地向乌克兰捐赠了紧急救援和其他非致命武器装备。或许更重要的是,中国官员就乌克兰加入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发表了令人鼓舞的声明。这样做可能会努力帮助乌克兰与独立国家联合体保持距离。

8.从经济上讲,传统的农业和军事技术合作模式仍继续存在。中国企业正开始利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乌克兰专业知识,比如在飞机引擎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中国企业也重新燃起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兴趣。鉴于乌克兰重大建筑工程承包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国内银行业最近的动荡局势,中国基础设施公司与乌克兰政府分支机构之间最近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是否会实现还有待观察。考虑到这一谅解备忘录,在2016年年末,渤海商品交易所收购乌克兰一家小型国有银行尤为有趣。该银行新所有者的目的是弥合对乌克兰市场感兴趣的中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监管和融资障碍。然而,鉴于这一微不足道的金额(约317万美元),此次收购应更多地被视为在乌克兰投资条件出现突破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试图让中国投资者更有优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