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连续性(和焦虑)持续存在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Continuity(and Anxiety)Continue

文章框架:在各类国际会议上,美国一再表明将不会继续支持自由开放的贸易体系,这促使其他国家更加坚定地反对保护主义;在各国领导人中,没有人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适合担任“开放贸易秩序保护者”的角色;日本不应该遏制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而是应该接受更具包容性的区域经济安排,例如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观点摘要:

1.物理学和政治学当中至少有两条相同的规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等以及“自然界厌恶真空”。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放弃发挥维护世界经济秩序作用就一定会促使其他国家填补这一真空。在各类国际会议上,美国一再表明将不会继续支持自由开放的贸易体系,这促使其他国家更加坚定地反对保护主义。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二十国集团会议发表的唯一最重要的声明是拒绝保护主义,并确保各国边界仍保持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声明受到削弱,但拒绝保护主义仍是全球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得到美国历任总统的支持。但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却唱了反调。

2.于2017年5月初在意大利巴里举行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由于美国的反对,七国集团并未公然反对保护主义,并且减弱了关于“努力加强贸易对经济贡献”的措辞。不久之后,在河内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3届贸易部长会议上,最后的会议宣言同样未提及保护主义。美国的反对成为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同样于5月在意大利陶尔米纳举行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最后声明重申了各国领导人“打击保护主义”的承诺。于7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会议宣言为保护主义提供了支持,但承诺会对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进行打击。德国总理默克尔称这是与美国艰难谈判后做出的妥协。敏锐的观察人士注意到,领导人宣言并没有大幅度偏离既定政策。特朗普的立场为其他世界领导人成为“开放贸易秩序保护者”提供了机会。而在各国领导人中,没有人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适合担任这一角色。习近平主席已经将自己(以及中国)定位为全球化的捍卫者。在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要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三个月之后,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搞以邻为壑、零和游戏无助于世界经济增长。

3.《中国日报》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称,维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继续存在是日本为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经济影响力而采取的孤注一掷的行动。日本不应该遏制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而是应该接受更具包容性的区域经济安排,例如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果北京和东京真正致力于发展自由开放的贸易,那么它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消除壁垒,减少障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