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Chinese Futures:Horizon 2025
文章框架: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并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彰显了中国向更广范围发展的雄心,也表现出中国越来越希望保护其海外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自信;美国和日本拒绝加入亚投行,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却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这表明各国在中国战略意图的评判上存在很大差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亚投行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推行更雄心勃勃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战略,并将经济外交作为中心;中国并不愿意真正花费成本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来担任具有领导力的地区大国。
观点摘要:
1.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让一些国家认为地区安全风险增加。中国在非洲的贸易中心建设以及在印度洋一带军事部署的增加凸显了北京向更广范围发展的雄心,也表现出中国越来越希望保护其在海外的利益。中国决心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希望构建新的多边治理体系。例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并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中国领导层认为,现在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有利,中国的国家自信也不断提升。自2008年秋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这一信念不断得到加强。在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继续强劲增长,这提升了中国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的外交自信。虽然目前评估这些倡议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但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和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说明这些倡议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2.创立亚投行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大概是中国政府也没有预料到的。美国和日本拒绝加入亚投行,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却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这表明各国在中国战略意图的评判上存在很大差异。尽管被指寻求全球领导力,但中国仍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全球连通性的积极力量。在亚投行成立两年后,中国并没有在亚投行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仅持有亚投行25%的投票权。亚投行已经获批的贷款都是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出资,并遵循统一的社会和环境标准。2017年春,美国和日本对加入亚投行的态度发生转变,这表明中国能够巧妙处理别国对亚投行的批评和怀疑。
3.中国在亚太地区承担更大的领导责任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制约,而这些制约在2025年以前将会一直存在。中国共产党将会持续关注各种社会经济挑战,侧重于维护政治稳定。从美国数十年的地区参与经验来看,承担地区责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物力和人力成本。中国共产党不愿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推行更雄心勃勃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战略,并将经济外交作为中心。最主要的例证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以及中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支持。总的来说,中国并不愿意真正花费成本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来担任具有领导力的地区大国。与此同时,中国担任地区领导大国的能力和意愿也可通过重大危机(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以及美国撤出亚太地区来检验。在与中国接触时,欧盟不应放弃原有的规范和价值观。从欧盟成员国加入亚投行可以看出,国际秩序并非一成不变,欧盟愿意接受并支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不违背基本价值观和理念的前提下,欧盟应该对国际体系的变化持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