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Responding to China’s Rise:Japan and India as Champions for the Rule of Law in the Indo-Pacific
文章框架:印日轴心也有可能重新唤醒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野心;“一带一路”倡议计划出资1万亿美元,在中亚和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东南亚和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修建基础设施;习近平主席的另一项倡议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观点摘要:
1.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致力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事务,而现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志同道合的国家是时候更认真地对待该地区的政治挑战了。原因很简单:印度-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但该地区也是一个战后规范日益受到挑战的地区。尽管如此,美国似乎越来越不愿意维持其在该地区传统的多边主义领导角色,正如其否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所表明的那样。中国正在果断地填补领导力真空。
2.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华盛顿应该坚定地发挥其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领导作用。但如果美国的领导层继续专注于严格界定的国家利益,或者更糟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发挥领导作用,那么对于该地区的自由秩序支持者来说,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国际机构体系必须得到加强和重构,以确保崛起的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各国需要的是一种有利于参与其中的政策,而不是加强服从的政策。
3.加拿大处理美国问题的经验为印度-太平洋地区国家在需要这些规则和制度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子。毕竟,加拿大依赖于多边机构,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制衡华盛顿原本享有的一些权力。加拿大也与美国有广泛的双边贸易。然而,即使这样,加拿大的双边关系也受到一系列协议和机构的约束,比如国际联合委员会、智能边境协议、军事合作委员会和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NORAD),这说明双边贸易也可以由机构和法治来管理。
4.印日轴心也有可能重新唤醒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野心。毕竟,华盛顿在呼吁盟友和合作伙伴方面变得越来越直言不讳,这些盟友与合作伙伴被认为未能承担起维护全球秩序的责任。印日轴心将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些国家并没有逃避责任。鉴于美国的利益与日本和印度的利益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上,华盛顿很可能会被说服支持这样的联盟。日本是西方联盟的坚定成员,而印度则开始摆脱冷战时期的不结盟政策,转而与西方国家开展深入合作。
5.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行动也显示出更大的全球野心。其“一带一路”倡议(BRI)就是最好的说明,该倡议计划出资1万亿美元,在中亚和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东南亚和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修建基础设施。
6.习近平主席的另一项倡议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亚投行的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其不断增加的成员国已将该行变成了中国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回应。随着亚投行成员国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在一些关键决策中的投票权将被削弱,但其强制投票的能力仍然强大。
7.中国还热烈支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一项旨在降低东盟国家及其合作伙伴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努力推动今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希望利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崩溃带来的势头。然而,印度和日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的身份将成为中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试图控制管理贸易规则和机构的障碍。
8.2017年早些时候,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展示了他的贸易雄心,其将成为贸易开放的主要国际代言人。中国一直是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受益者。但与其他大型经济倡议(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一样,这也无疑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地缘战略野心有关:中国政府希望对全球贸易施加自己的规则。
9.今天的美国仍然是印度-太平洋地区安全架构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然而,只有在看到自己的利益与该地区息息相关时,华盛顿才愿意采取行动,与传统上为了维护国际机构和保护盟友利益而追求更大的多边主义相比,这是一种更狭隘的做法。
10.国际社会必须考虑替代结构,来应对中国的崛起,以使其成为世界秩序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在美国领导缺席的情况下,该地区的两个民主大国日本和印度之间的新兴联盟需要得到加强。只有当这种轴心加入其他如韩国和加拿大等志同道合的国家时,才会拥有有效地对抗中国战略优势的希望。
11.然而,形成这种轴心只会是第一步。同样重要的是,要利用这种关系,进行更坚定的制度建设,以减轻小国在与更大邻国打交道时所存在的担忧。加拿大在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通过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的基础上建立制度规定,与其南部的超级大国邻居美国相比,加拿大充分利用了在战略、国防、贸易和人口等方面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加拿大理解较小的印度-太平洋地区国家所面临的困境,这些国家必须与更大的邻国交往,而且可以通过将这种关系建立在规则而非原本的影响力之上来获得利益。
12.然而,与北美的情况不同,许多东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友好,这些国家在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时感到强迫性,包括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在内的一些国家最近试图赶上中国的浪潮,其可能很快会意识到,如果没有潜在的机构和规则来减少中国在特别的双边贸易中的影响,那么这种双边合作将会有很多局限性。正如中国外交部长警告新加坡时所称:“中国是大国,其他国家是小国,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