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收藏

什么因素在主导中日关系的走向?这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论”——“中国扩张论”、“日本右翼论”和“美国阴谋论”。国际东亚研究学术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造成了日本对华战略焦虑的上升,进而日本不得不调整其外交、安全与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的急速上升与中日关系的恶化同时存在,似乎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中国国内学术界更多地把中日关系的恶化,视为日本右翼势力在后冷战时代逐步成为日本政治主流的结果。与此同时,美国利用美日同盟对日本的施压、利用和怂恿,也是日本对华逐步采取对抗政策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三种观点都忽视了中日关系在当代亚洲政治中的特殊性。

中日关系是东亚地缘战略格局中一种非常具有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特殊意义在于,从这一关系中可以寻找到国际体系中导致大国对抗的几乎所有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的相邻与彼此的大国意识而必然产生的地缘政治竞争,未能解决的领土争议,权力变更后深化的安全困境,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相互排斥,历史问题争议所引发的认同对立,国民情绪的相互嫌弃,结盟政治所深化的威胁意识,以及国际关系历史上常常出现的“陆地大国”与“海洋大国”之间的对立,等等。然而,从1972年到后冷战时代友好关系的延续,直到2012年9月因为野田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所引发的中日钓鱼岛海域安全危机,中日关系从“大国友好”转向“大国对抗”,其根本原因并非上述因素在某个环节或者某个层面恶化。更准确地来说,中日关系的下滑,除日本右倾化的重大因素外,是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中日关系本身互动的结果,也是中日两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战略格局互动的结果。这一结果在冷战结束以来的20多年间,如此深刻、全面地影响到了两国的国内政治和各自的政策,使得隐藏在两国关系背后的诸多冲突因素不是受到应该有的抑制,而是要么没有得到抑制,要么以泛滥的形式发作了。其结果是,中日政治和安全关系在贸易依存度不断飙升的同时越发紧张和脆弱。改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更多需要两国的政治和社会精英,对管控两国争议、防止危机升级以及重塑中日友好合作体现出足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