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view on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Industry of Performing Arts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2011-2015)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节俭令”影响下的中国演艺市场悄然发生变化,曾经看似繁荣的演艺市场正在挤掉泡沫,向着更加健全和完善方向发展。在演出市场形势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部分演艺院团积极抓住机遇,扩大消费人群,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文化发展环境的利好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政策解决了文化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为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化体制改革持续稳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仍是文化工作重点。扶持文化艺术发展的投入方式大有转变,由原来的直接拨款,转变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演艺企业创作生产,增强其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在文艺创作导向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今后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引导文艺工作者认识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和加强审批规范相结合,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使得行政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公正。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诸多文化合作机制和保障,为包括演艺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及其对外贸易创造了无限可能。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文化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任务日趋紧迫。作为文化重要组成的演艺产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十二五”时期的中国演艺业,处于不断发展繁荣又逐步升级的状态,整体不断向着更加优化、更加稳定的市场结构方向发展。
中国演艺产业,中国演艺市场,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国家数字内容贸易服务平台
朱克宁: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曾任原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处长、原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
李小牧: 经济学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兼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首席专家,首都国际服务贸易与文化贸易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贸易专委会主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客座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首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等为代表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等近20项。主编系列报告《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出版专著《欧元: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矛盾与挑战》等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文化保税区:新形势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等30余篇。
李嘉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交叉学科国际文化贸易学科负责人,首都国际服务贸易与文化贸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宣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兼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优秀教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客座研究员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专项委托项目3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被采纳。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其中《国际文化贸易论》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2017)”论著类二等奖。作为主编策划、组织、编撰“‘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文化市场研究系列丛书”,“首都文化贸易蓝皮书”系列,发表学术论文《‘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投资的机遇与挑战》等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