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主要场所,是串联起人类、社会和环境的重要实体单位。人类在建筑中的社会活动会产生大量的能源和资源需求,同时还会产生很多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因此会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数据表明,建筑领域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过程到建筑的使用过程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在全社会能源总消耗中的占比会达到1/3甚至更高,是节能减排和实现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之一。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厦门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创新驱动型、社会和美型、文化交融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必须在建筑领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改变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建筑功能品质。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公共政策领域还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缺乏系统、完整的针对低碳建筑的公共政策体系。厦门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应当勇于探索、创新,在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方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庄贵阳: 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发表专著(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2019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编的著作《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入选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书单,该书英文版获评第二十三届输出版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