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天人关系论——读萧焜焘《自然哲学》摘抄
在线阅读 收藏

“天人关系”是宇宙论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全面地论述“天人关系”,目前尚无成熟的定见,我们认为:三重天、三种人、三层关系等三个问题有待探讨。

(1)三重天问题。我们所谓的“三重天”不是天的外在层次,而是天的内在的质的进展。首先是“自然的天”,然后是“伦理的天”,最后是“本体的天”。

我们研究天地宇宙问题,只能从地球出发,环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进行。因此,天最初是一个与地相对应的概念,天地泛指宇宙自然。“自然的天”就是指天地之间的这个客观自然界,我们目前对这个客观自然界的认识已达200亿光年左右的总星系领域。“地”的概念是相对的,对于我们而言,“地球”是我们的地;对另一星球而言,地球就是它的天体了。……自然的天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变化着的物质系统。其所属的诸子系统均有其生灭过程,诸多的生灭过程交错,构成宇宙自身永恒不断的变化。在这几乎是不可穷尽的各种物质运动形态中,根据某种几率的分布,总会在某个时刻、某种场合,出现了人类这样一种智能生物的条件。譬如说,太阳系中的地球,便具备了人类的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自然条件。太阳系其他行星,例如火星上是否有智能生物存在,以前是一个科学家争论的问题,自从人类发明了太空探测器,从火星上传来的信息,使人们倾向于火星上并无类人生物的存在。至于其他星系情况如何,我们的科学家尚无足够的资料断言。

因此,我们目前唯一地只能根据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说话。客观自然界当然是无限的,但我们最熟悉的是从地球扩散出去的自然界,太阳系是我们的自然界的第一圈层,然后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距地球越远,我们所知越少,关于它们的知识多半是猜测性的。我们并不赞成“地球中心论”,而是实事求是地主张:探测宇宙只能以地球为起点。……

这个以地球为起点的由近及远的无限扩展的自然界对人类是现实的,它们的各种关系协调平衡,基本上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不但适应自然界给与的(Given)条件,而且人类社会及其精神的逐步发展,使得人类逐渐增长的能力,可以改变自然条件以满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人类的出现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奇迹,人类是宇宙的花朵。有了人,宇宙才从潜在的成为现实的、从自在的变为自为的。因此,人的宇宙才是我们的兴趣之所在。这个人的宇宙是人类影响所能达到的宇宙,人对宇宙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某些物质的天然形态,只是人作为宇宙自己产生的一种仿佛是异己力量而对宇宙自身施加的影响,这纯属宇宙自身的变化。把人施加了影响的自然界,说成是“人工自然”、“人化自然”都是不恰当的,有语病的。

我们说的人力所及的自然界,是人类的宇宙、现实的宇宙,它就是“人类世界”。人类连同他的生存的自然环境,就是人类世界。我们把这个世界叫做“伦理的天”。伦理,一般说,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共同信守的行为规范。我们于此,把它的含义撇开一点,那么,我们所谓的“伦理”意指:人的宇宙之理。它是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人类世界的法则,以及宇宙与人类,亦即天人之间的交往法则。人类作为宇宙的最高产物,与宇宙一道受客观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作为宇宙自身产生的异己的力量,他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法则;人类与宇宙的交往,由消极被动转到积极主动,宇宙的发展烙上了人类的印记,宇宙把人类当作它自己的自觉意识。这样一来,“自然的天”就进展到了“伦理的天”。自然的天就是自在的宇宙;伦理的天就是自为的宇宙。

伦理的天是自然的天的特殊形态,或者说是物质的天的非物质形态,因此它归根结底要受自然物质系统的制约。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但它一旦出现,而且主动行事,便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并具有改变天然条件的可能性,当然改变时,必须顺应与服从客观事物的性能与规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自然的、物质的与伦理的、人类的,是宇宙自然发展自身出现的“内在的对立”,如将其看成是“外在的对峙”而各执一端,那就是机械论与唯心论。

其实宇宙自然的这个“外在的对峙”是不真的,天人并不是相分的,而是合一的。“内在对立”是作为整体的宇宙自然的分化状态,这种分化状态是中介性的、过渡性的。这就是说,分化要复归于统一。这个寓分于合的统一就是“天人相与”、“天人合一”、“天人一体”。这个天就是以人作为其本质的天,它就是“本体的天”。

本体的天是自在自为的宇宙,是实体性的现实宇宙,是一个自身恒变的无限的物质系统。这就是我们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三种人问题。人不是生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后仍会不断出现变化,但是人类的发展可以概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的人”、“现实的人”、“完全的人”。

自然的人也就是生物的人,他们尚未从动物之中分化出来,纯然是一个“自然物”。人类只是宇宙万事万物之中一个物种,并无特别优异超越之处。

自然的人经过长期发展,不但生理上产生了跨越兽类的变异,而且形成有组织的群体,从而跃迁为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生活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方面深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一方面这种制约又显示了人与自然界相区别、卓然独立的特征。天人相分,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决定性的一跃。

客观自然与人类自身构成的社会,与人类处于矛盾斗争之中。人类想征服自然为我所用;人类想摆脱命运自由生活,主观的祈望与客观的桎梏冲突,激励人们奋勇前进。一旦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改造世界;一旦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意味着天人和谐、协调发展、安生乐生。这时的人就是“完全的人”。完全的人从脱离自然而又复归自然;从天人相分进而到天人合一。

因此,三种人与三重天是相应的。天人发展是和谐一致的。

(3)三层关系问题。天人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人不分”;第二个层次是“天人相分”;第三个层次是“天人合一”。这个层次的划分,表示宇宙的辩证圆圈运动。天人不分表示宇宙虽然生成,但人类尚未出现。犹如一株植物虽然已经枝叶繁茂,但尚未含苞待放。花潜在地包含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之中。一旦时机成熟,宇宙之花盛开,也就是说,宇宙的精华——人类产生了。人类的产生,意味着天人相分,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的出现。天人相分出现的对立,是推动沉睡的宇宙前进的动力。有人类活动于其中的宇宙才是现实的、生机勃勃的。人类活动的质的提高,使其能自觉符合自然与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这就意味着天人合一。它仿佛回复到天人不分的原始状态,但却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因为它不但是自在的,而且是自为的。

在这三个层次的递进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目的性的逐步提升,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宇宙发展的三步跨越,人的作用的发挥是极为重要的。征服自然,改造世界,与命运做抗争,显示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这不是唯意志论,只表示人对待天的一种态度: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天地人”是宇宙的整体,人生存于其中,只能进行不懈的斗争,才能显示宇宙及其自身的价值。

我们关于宇宙自然规律性的描述,不具有知性规律的精确性,但却避免了知性规律的外在僵死性。它是对“宇宙自然的辩证运动”的描述,次第揭示了这个运动的本质、秩序与归宿。“无界有限——内在和谐——天人合一”构成宇宙自然的圆圈形的辩证运动。

物质的演化是宇宙的生成的基础,宇宙是一个自身发展变化的巨大的物质系统。因此,宇宙论不过是物质论的进一步展开。

宇宙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特征,预示了一个物质系统自身产生的非物质因素的逐步形成,那就是:自然生命与人类精神。自然生命是物质发展的顶点,它孕育着人类精神,而人类精神正是物质派生的非物质因素。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宇宙自然的认识的深化问题,从而过渡到宇宙自然的内在否定性问题。

《自然哲学》第142~145页

读萧焜焘《自然哲学》,颇受启发,获益匪浅,特别是论“天人关系”这一段,引起许多联想,简略记述如下:

(一)三重天、三种人、三层关系的综合描述,乃是对宇宙自然、对一个自身发展变化的巨大物质系统之简明、扼要、深刻的反映和揭示。这描述是生动而机智的。它清晰地表明: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运动法则,作为宇宙之最高产物的人类,由消极被动转到积极主动,对宇宙的发展变化烙上了质的决定性印记。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是内在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更尤其是深化了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二)处于“天人不分”层次的“自然的人”的“自然的天”,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第一自然界”,它是先于人类或外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萧著中所说“自然的人”,实际上“尚未从动物之中分化出来,纯然是一个‘自然物’”,对自然界还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所谓“天人不分”,便意味着对自然界说来,人类尚未形成,尚不存在。所以,“第一自然界”乃是先于和外于人类而存在的。它是人属的、无名的、自在的。只存在着运动的物质与物质的运动;而物质的运动则止于是物理形式、化学形式,以至于生物形式。在那里还没有一丁点儿灵性。

(三)处于“天人相分”层次的“现实的人”的“伦理的天”,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第二自然界”,也便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类是宇宙自然的耳目及脑诸觉官,是客观发展的自觉认识。“第二自然界”即“伦理的天”,是属人的、有名的、自为的。当然可以说“伦理的天”是“自然的天”的特殊形态,但是如果要说“是物质的天的非物质形态”,便未必确切,“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第二自然界”则是物质的加精神的。作为物质的职能或属性的精神产生了出来,却不得否定其物质性而称之为“非物质形态”。当然,在“第二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除物理形式、化学形式、生物形式外,更发展出社会形式、思维形式。这后者是“第一自然界”中所不具备的。而只有具备了它们,才有可能使我们提出“第三自然界”的设想来。

(四)处于“天人合一”层次的“完全的人”的“本体的天”,不相当我们所说的“第三自然界”,而仍停留于“第二自然界”,它是在尘世上突破“必然王国”而实现的“自由王国”。属于瞻望中的明天,经由实践斗争才得达到的。“天人合一”形似复归于“天人不分”,但它是螺旋上升式的复归,它仍然是物质的加精神的,在那里物质的运动,仍旧是五种运动形式,依然不得称为“非物质形态”。三重天是同一个自身发展变化的巨大的物质系统。而“第三自然界”才是这一巨大的物质系统自身产生的非物质因素的逐步形成,那就是“自然生命与人类精神。自然生命是物质发展的顶点,它孕育着人类精神,而人类精神正是物质派生出的非物质因素”。这种非物质因素的总和构成“第三自然界”。它只具有着超物质的物质性,超实在的实在性,在那里只存在着物质运动的思维形式。它同“第二自然界”不是统一于物质性,而是统一于实践性,或者称之为统一于实践的物质性吧。

读“天人关系论”,丰富并深化了我的关于“三个世界”、即“三个自然界”的思想。所不足者,对于“第三自然界”,尚且只是预示点滴,而未及深入展开。我不禁恳诚地翘盼着《自然哲学》续编《精神哲学》的早日问世。特向萧焜焘先生遥致敬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