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突然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一件事情,即读书也需要缘分。
公木先生的大作《第三自然界概说》早在1993年就出版了,可我在上个月才与她相逢,才有机会读到这样一部给人启示、耐人品味的思想文本。我与公木先生虽未曾谋面,但先生与我所在的中文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杨公骥先生、蒋锡金先生、张人和先生等那里多次听到过关于公木先生的或令人敬佩或令人感动的事情,在我心里,对公木先生一直是高山仰止,用现在的话说我当是公木先生的“粉丝”。可是,在这次拜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我怎么就没有早一点与这本书相逢呢?那时我还是30多岁的年轻人,也许由于还不知道独立地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也许由于当时还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不在国内,使我与这样一本在长春的出版社出版的好书擦肩而过。
看来,终归缘分是不可改变的,我庆幸,我还是读到了这本大作。
《第三自然界概说》中提出的“第三自然界”的概念,在中国思想界的历史贡献是非凡的。众所周知,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思想理论都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二元对立逻辑所缠绕,人们习惯于非此即彼的判断方式,使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具有丰富逻辑细节的理论问题被简单化甚至扭曲,使本来具有深刻性的理论被庸俗化。倘若那个时期有公木先生的“第三自然界”理论,上述理论偏见将会迎刃而解,至少能够为思想界提供一种理论工具,因为公木先生这一理论有力量超越那种二元对立的偏见。“第三自然界”理论为什么有如此重大价值呢?我们可以从公木先生的这一理论的展开过程中发现更具体的答案。
读罢《第三自然界概说》,让我的意识和思维重构了一个认识问题的大格局,那就是我从未清楚自觉过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三个世界”。在作者看来,我们所在的世界有三个:一是第一自然界,这是先于人类存在的,具有彼岸性的自然界,“它的实在性、亦即物质性既非由于非理性的幻想,也非徒凭理性直觉,而是基于现实的逻辑推知,甚至经由具体的实践证明,即基由‘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逆推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亦即‘外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界’”。(《第三自然界概说》,第4页。以下引述只出现页码)这个世界就是在人类产生之前的物理世界,是在人类历史中与人类尚未发生直接关系的自然界,如现在的宇宙中,有我们人类一无所知许多“自然”,这些“自然”所构成的世界,按照公木先生的论断,这种同人类并行又不被人类“所知”的世界与人类没有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同属于“第一自然界”。
倘以“第一自然界”为参照,公木先生所说的“第二自然界”与人类很近,这个“近”是由人类与自然界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构成的。在讨论“第二自然界”时,作者提到三种已有的思想观念:一是马克思的自然人化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思想;二是康德提出的“自在之物”与“自为之物”,前者属于“第一自然界”,后者属于“第二自然界”;三是老子“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说法,其无名世界类似于“第一自然界”,有名世界相当于“第二自然界”。表面看起来这种引用很平常,但我们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会发现上述三个引用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康德尽管是有世界意识的欧洲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但他的思想依然代表着西方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的主流思想;马克思的理论虽然也产生在西方,但他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是西方主流思想的批判者;老子是中国传统的重镇,《老子》中的思想是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智慧。通过作者的深入分析,不仅让我们很清晰地了解到了所谓“第二自然界”的本性和存在位置,认识到“第一自然界”是人属的,“第二自然界”是由人属的发展为属人的。更使我感佩的是,在那平平常常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认真的治学态度,厚重的学术素养和精妙的写作技术,有研究经历的人自然会意识到这其中的难处。
大作开宗明义:
“再说”云者,是因为80年代初曾写过一篇《话说第三自然界》。它是我经过近30年的思考,几度反复,到1980年前后才形成的一个观点,最后把“第三自然界”的范围限定在“艺术王国”,而成为一个“诗论”的课题。如今想来,这未免把“第三自然界”的疆域大大缩小了,尽管它同样也是由“实践唯物主义”的皮尺测量出来的,而且也无碍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不过,从“三个世界”宇观全景看,总还感到不够公平,过多偏袒了“形象性”,而把科学思维和其他精神景观排斥于可能进入“第三自然界”之外,是需要重新考虑的。(第1页)
花30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才公开自己的成果,这显然离功利主义的学术行为十分遥远,其思考和研究的动机来自学者的使命和良知,这对我们今天学术界的自觉面向该有多大的差别。尽管当下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着学者的学术行为,但从学术大义来说,如公木先生那种学术境界不依然是当下和未来学术史所应该追求的吗?尽管如此,公木先生也没有因为“第三自然界”之说是自己付出巨大精力而提出的观点,忘记科学理性和学术原则,进而不断给自己的学术观点纠错,重新认识“第三自然界”的发生、内部构成和边界。如书中写道:
这源于又高于、属于又异于“第二自然界”的“第三自然界”,是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第二自然界”的反映,亦是作为“第二自然界”主体的人类的表现,是影子世界,是精神世界,是“意义世界”的升华与结晶,它不存在于意识以外,它不是现实存在,而是观念形态。这就是由科学或理智,更尤其是由艺术或诗所建立的理念的和形象的王国,自然也包括着由宗教或信仰所建立的神性的王国,以及由伦理道德或风俗习惯所建立的人性的王国,等等。它们有的时候,有些地方,互相重叠,互相渗透,又互相转化,互相消长,而在大多数场合则泾渭分明,其清晰度成正比例地随着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第12~13页)
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谓“第三自然界”,是反映“第二自然界”的精神世界;它包括由科学和理智建立的理念的王国,由艺术或诗建立的形象的王国,由宗教和信仰建立的神性王国,由伦理和习俗建立的人性王国;“第三自然界”内部的这些构成因素之间有交叉,有互动,但它们之间的界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越来越清晰。说到这里,三个世界就都现身了,在这样由三个世界构成的人类面对之中,我们虽然可以在唯心与唯物、理性与感性、科学与宗教之间来分析问题,但不能以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来做价值和是非的判断。这是多么深刻、清醒和大气的认识呀!
我作为一个教美学,并读过许多美学书籍的老师,深知美学理论的复杂度。在读罢公木先生这本书之后好多天里,他那谈论“第三自然界”的篇幅里,一些有关美与美感的论证,反复出现于我的脑际,不妨选几句录在下面,以求共鸣者,为审美的共通有效性寻找更多的证据:
美与美感既不是自然属性,也不是心中固有,而是在劳动中,在生产实践中闪现与形成的。劳动的本质是主体在生活中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把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依据体认到的规律而对象化。这个对象化的新状态便是美。(第47页)
美是真与善相融汇的形象显现。(第47、50、51页)
凡是好的诗,真正的艺术,都必然是为美所浸透了的真与善的结晶;凡是好的诗,真正的艺术,总是响彻着为美丽的光辉所彩濯了的真理的智慧与善良的愿望的合唱。我说过而且经常说:只有真的才能够是善的,只有真的又是善的才能够是美的,只有真的又是善的又是美的才能够是诗的,才能够是真正的艺术(第50页)。
这些论述,相信美的发生是心与物在劳动中相逢过程闪现和形成的;相信美的定义是真与善融汇的形象显现;相信真正的诗和艺术是真善美交融并存所构成的形式。这里既论证了美的发生,又论证了美的本质,还论证了真善美在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这些美学观点,给我很大启发,我想也会给读者以启发。
我前面的拙笔用了一个标题“在现实的超越”,直观它或许会觉得有些模糊,但实际上,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公木先生的“第三自然界”理论,就会悟到其中奥妙。波普尔曾在他的《科学知识进化论》里分析柏拉图的思想时概括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柏拉图在他的理解中,把世界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理念世界。波普尔说:“柏拉图的形式世界或理念世界,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宗教世界,一个更高的实在的世界。但它既非人化的神的世界,又非意识的世界,它也不包括某种意识的内容。它是一个客观的、自主的第三世界,存在于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外。”(第364页)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公木先生的“第三自然界”或第三世界与柏拉图的第三世界存在本质的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公木先生的第三世界是与“第二自然界”直接关联的,是作为具有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这样一种物理性现实的世界的反映,正如公木先生在他的书中所说:
自然,正如夜是昼的间歇,阴是阳的一面,在这里仍必有假恶丑相伴随,这是不言自喻的。而这也正好说明,所谓“第三自然界”者,仍在人间,而并非“天上”也。论述至此,我们更得清楚地看到:为什么历史与作品不得直接进入“第三自然界”,而有待于一代一代人一地一地人的理解。独木不成林,片云难遮日,历史与作品的第一种存在方式只能是个别与特殊的,只有通过理解,它们才得融汇凝聚,达到普遍,如前所指述:“不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丰富性这种普遍。”历史与作品在其中并不曾被吞噬、被淹没,而是异彩纷呈,各显光华,从而形成一个群星丽天、万籁齐奏的“第三自然界”。创作的生命力,只有通过理解而保持以致发扬光大,却无损于其个性风采,无改于其本来面目,它的文本将永远保留着,历代伟大作家诗人的名字将永远激动人心地被传诵着,他们是“第三自然界”中发放光芒的恒星。(第71页)
所以说,柏拉图第三世界是不在世的,公木先生的“第三自然界”是在世的,是高妙的在世的升华,是在现实的超越。
尽管我的心得还有许多,但恐于喧宾夺主之嫌,只好把剩下的部分留给自己品味。
公木先生夫人通过我的老领导周敬思教授希望我能为这本大作的重版写篇序,听到这一说法,我真是惊恐万状,我哪里有资格为公木老先生的著作写序呀!可同时,周敬思书记为老先生的事情如此认真,令我深深感动,年事90有余高龄的公木先生夫人还为已辞世多年的老伴的著作再版如此用心,我能理解和体察其中的情怀,这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所以不论老夫人需要我做什么,我都会尽全力而为之。我不能写序,但我可写下我的读后感,写下我的读书心得,以完成老夫人的托付,回报老夫人的信任。
愿公木先生大作广为流传,祝公木夫人健康永远!
2017年10月29日星期日
于长春华润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