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话语方式建构包含双重价值索求,它导致理论话语内部存在矛盾和悖论。因此,在文学理论发展中,文学理论话语的双重价值索求常常被错误地处置,使文学理论话语在意义构成与表达过程之中经常步入歧途。所谓文学理论话语的双重价值索求,是指文学理论话语不但要切合它的对象世界,更要切合文学理论的理论本体,使自身在获得文学意义的同时获得理论价值,形成双重话语属性。具备这两重属性的文学理论话语,才可能成为更为纯粹的“文学理论的”话语,它的“文学的”与“理论的”肌质,会使其形成巨大的阐释功能和阐释活力。在此意义上,探讨“文学理论的”话语方式,必然要涉及“理论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理论”是人类实践的指导,相对于实践它是先在的,它有着通向“真理大门”的能力。因此要更多地在“逻辑先在性”而不是“时间先在性”上思考这个根本问题,以获得对文学理论“创造本体”的把握,并进一步发现文学理论话语方式中所萌生的新质,以及由这些新质促进并标示着的文学理论语言方式中的“理论品位”,从而形成对文学理论话语方式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那就是:(1)语言并不仅是一种工具,文学理论话语也并不仅是言说文学规律的工具,它还是文学理论本体的体现。(2)文学理论话语是一种阐释性话语,更是一种创造性话语。(3)文学理论话语既有理论的普泛性,又具有话语的具体性,这一点也正是文学理论话语双向索求最终达成统一的结果。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文学理论逐步与大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其学科形态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得以显现,并形成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但为学科而生产教材,用教材彰显学科知识,这种做法存在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1)使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对象发生分离,并加大文学理论空泛与脱离实际的感觉,造成接受困难。(2)导致文学理论学科知识板滞,难于实现理论创新。从教材建设角度思考,应形成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分而治之的观念。针对文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思维相结合的学科特质和学习者的理论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应以知识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应以方法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博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应以思维型文学理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