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理论演进
在线阅读 收藏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上升为文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言意论包含丰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1)使中国古代文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2)在这种文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3)促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特色,并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用以阐述科学发展的概念,具有强烈的科学哲学色彩。姚斯用之研究西方文论,形成明晰的新视界。从范式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所谓文学理论范式,是文学理论体系中较为稳定的特色化形态,体现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及与之相伴随的理论成果。由此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变动与芜杂之中,只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范式存在,即社会-历史批评。它决定着20世纪中国文论历程,影响着当前文学理论建构。在促成新的文学理论范式的努力中,必须注重形成切近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的观念与综合融汇的方法。如果仅跟随西方文论,则必将陷入更为芜杂与无主的文学理论状态。

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形式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过程所潜藏的逻辑动力中包含一个与其理论初衷相分离的悖论,即以文学“外在”形式为基点又带着十分强健的“内在”要求,它追寻文学“内部”研究又无法离开“外部”世界。这使它在走向理论完备状态即获得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完整体系之时必然走向自我终结。这在其理论的重要转折时刻和重要理论主体的思考中留下了困惑与局限。了解形式主义文论这个充满矛盾的“内在生命”,有助于我们的思考超越一个理论流派的历史存在而抵达文学理论构成的普遍性规律之中。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文艺理论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状态。多样化理论建树之中隐含一个共同的价值诉求,那就是渴望理论自身的创新与推进,这是由中国文学发展所决定的。文学理论来自文学实践,并最终归依于这个世界,这是它保持有效的阐释与引导功能的重要基础。在此意义上,中国特色问题,永远都是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不断反思是一个起点,辩证地看待成就与不足,在审思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是理论界应该始终保持的姿态。在中西文学理论交流、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应更多关注中国文学现实,植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土壤,汲取更多的本土文学元素,努力追求并实现理论创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