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隋唐辽东之役的延续性问题
在线阅读 收藏

隋唐辽东之役历经七十年告终,三罢三兴,其间的延续性问题是展开深入研究的前提,但未见专门探讨。隋唐时人将战争称为“辽东之役”的根本原因是“辽东未宾”,这一方面揭示出战国燕至十六国后燕时期一直延续存在的辽东郡最终遭高句丽吞并,进而使辽东成为高句丽代名词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唐以前历代“征辽东”话语的惯性影响,从唐以后对东北方向战争的认知也可窥见隋唐辽东之役话语的深远影响。隋唐两代多位君主发动的对高句丽战争虽然规模不一且停歇不定,但是历次战争之间的内在关联紧密,存在着一种隐秘的逻辑:根治辽东问题对于帝国的必要性不断得到确认,一旦内外条件具备,辽东之役即得以重启;作为解决辽东问题的既定国策,辽东之役具有持续、恒定的作战目标和对象,其暂停期主要由帝国内部核心危机造成,而其再兴和延续则体现了战争立场对建立中央—边地政治秩序的系统性内在要求。因此,只有将辽东之役作为一次完整事件(单数)而非多次不同的事件(复数)予以通盘研究,才能理清和诠释隋唐辽东之役所涉及的东部欧亚政治关系及其影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