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金砖国家产能合作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近年来,金砖国家之间特别是我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走出去”的产业既有传统优势产业,又有新兴产业。在国有企业主导产能合作的同时,民营企业的国际产能合作也在蓬勃发展。但由于金砖国家间产能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规模小、难点多、风险大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解决。根据对产业互补性的综合分析,未来金砖国家具有广阔的产能合作空间。为促进金砖国家产能合作持续深入发展,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三方面的积极性并形成合力。本报告首先对中国与金砖国家产能合作的进展及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重点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与金砖国家产能合作的总体思路,并从多方面对金砖国家产能合作提出建议。

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倡议,其概念源于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出访哈萨克斯坦时与哈总理马西莫夫的一次早餐会谈,这次会谈不仅是中哈产能合作的起点,而且也成为此后中国政府全面推行“国际产能合作”政策的起点。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成为中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文件。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遍访亚洲、拉美、欧洲、非洲的重点国家,就国际产能合作发表重要讲话并形成了系列双边合作框架。随着中国国际产能合作政策的逐步推进,其合作内容在不断丰富,合作范围也在不断覆盖全球更广阔的区域。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或多个存在意愿和需要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产能合作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既可以通过产品输出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产能位移。我国提出的产能合作超越了传统的资本输出,它既是商品输出,也是资本输出。但是,国际上主流的产能合作主要指产业转移,即通过投资建厂、建设生产线、基础设施等方式,将产业作为整体对外输出。李克强总理在出席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曾指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举多得、三方共赢之道,如同“凸透镜聚光”,能够把各方供给与需求聚焦,把各方利益交汇,从而凝聚起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能。

国际产能合作,核心是产业与投资的合作,一般是指我国与东道国合作建设基础设施、生产线,我国提供技术、管理、资金等支持,与东道国一起开发当地市场,也包括与发达国家一起开发第三方市场。从对外经济发展阶段看,是从产品输出到产业和资本输出的转变。回顾国际产业和投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说、英国学者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论、日本学者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从这些理论出发,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延长我国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双驱动的发展格局,发挥我国装备性价比高的比较优势。从实践情况看,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符合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中国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趋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一种必然选择。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新阶段下以开放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也是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共赢之举。

近年来,我国将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投融资、保险等促进政策,一批重要项目陆续开工,很多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企业立足自身,主动作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促进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