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总论
在线阅读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70640107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渊源、理解中华文化价值、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支持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发展,来自高校、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党政研究部门等系统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科研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学者不断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了中国学术话语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世界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增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感,提升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

总体上说,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从广度看,不仅与亚洲、欧美地区的传统交流合作得到巩固和提升,而且拓展了与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区的交流合作;不仅部属高校,而且很多地方高校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活跃主体。从深度看,已从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向国外讲学、海外发行外文刊物、在国外单独或共建研究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深度合作转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时代要求和国家需求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走出去”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首先是高层次外向型人才不足。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瓶颈所在。其次是层次和水平不高。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总结凝练还不够深入,话语体系还不够适应,对外介绍、传播力度还不够大,宣传推广的手段和渠道还比较有限。最后是机制不活。投入不够,资源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和配合,相关政策措施并不配套,没有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