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信息惠民服务视角下政务新媒体渠道管理及建议
在线阅读 收藏

本文围绕政务信息服务网络的构成要素及其背后的组成机制,提出了针对信息提供者、信息来源、服务网络结构、信息服务结构、服务实现过程的关系型领导者、行政层级的五条研究假设。通过对政务微博2014~2016年所发生的雾霾型、寒潮型、台风型信息服务案例的分析,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研究建议有三:一是政务新媒体平台要保证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一手信息和即时信息克服信息服务同质化现象;二是我国政务信息服务的多渠道要保持服务差异性,新媒体渠道要以强化关系型领导力来加强渠道和流程的管理能力;三是主动协调政务信息服务多渠道有序发展,以行政职能转变促进服务渠道发展。

信息惠民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创新形式,体现了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特征,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办事的满意度。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4月批准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提出的《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文件强调,信息惠民服务需要政务部门间加深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工作协同,使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于是,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上的政务服务渠道,提供惠及百姓的信息服务,就成为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与政务实践多样性不同的是,政务新媒体及服务渠道研究尚未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机制有深入的探讨,而积极推动政务微博客和政务微信发展的建议性研究却已如火如荼。包括新媒体技术在内的新兴技术被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柄双刃剑71236419,新兴技术的社会应用将会带来利弊两种可能性。71236420在信息惠民服务领域,通过发挥政务新媒体渠道的作用来改进信息惠民服务效果,是优化政务服务的题中之义;但在实现过程中也会有服务效果强化或弱化等可能性,如何应对也是有效治理网络空间的题中之义。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视角看,政务新媒体服务渠道影响信息惠民服务的应然与实然是否存在偏差,这需要通过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