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模战略经历了“控制大城市”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转变,城市体系日趋优化。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城市规模战略导向方面,效率视角的“大城市论”和公平视角的“小城镇论”便长期存在,其本质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之争。考虑效率视角集聚经济的客观存在性,基于“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的理念,本章通过评价中国城市居民福祉,并考察其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从福祉视角提出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导向。
城镇化,共同富裕,福祉理论
苏红键: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与量化空间模型,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部委、地方政府委托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独著《空间分工、专业化与集聚经济》,参与撰写《共富之城》《新型城镇化重塑城乡格局》《中国城镇化:和谐与繁荣之路》等多部著作和皮书报告,提交政策建议多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