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2008~2009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作者首先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勾画了国际气候谈判的多元化利益格局,介绍了国际气候谈判的关键性议题,分析了影响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主要力量,预测评估了哥本哈根谈判可能的成果,揭示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的战略选择。
杨宏伟: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与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问题。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庄贵阳: 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发表专著(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2019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编的著作《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入选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书单,该书英文版获评第二十三届输出版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