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新媒体的特征与趋势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2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

主讲人:魏然

主持人:各位同学,今天我们邀请的是一位非常重量级的嘉宾,他是“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终身教授,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美国《大众传播与社会》副主编魏然。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魏老师为大家做精彩的演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魏老师!

魏然: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新媒体”。我个人做传播主要是从新媒体开始的,对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媒体、流动媒体和现在一些社交媒体做的研究比较多。今天我主要讲几个方面:首先是新媒体概念的确定,从最简单的新媒体界定讲起;然后探讨当代所谓的新媒体到底新在哪里?互联网2.0时代新媒体,特别是传播网络平台、网络终端应用的一些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讲网络2.0时代,新媒体的应用和社会影响力,这是我们整个论坛和夏令营所关注的一个主题,即“新媒体与社会”;最后从传播学的角度来介绍一下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很容易回答。主要看这个问题是在什么场景和什么时代下的问题。新媒体概念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最早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网科技研究所的所长,他曾经用新媒体这个概念,我们今天的New Media最早由他使用。大家知道20世纪60年代他指的新媒体跟现在所指的新媒体是风马牛不相及,概念比较抽象,虽然概念一直在沿用,但概念的内涵一直在演进和变化。60年代是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大众电视和无线电视,无线电视主要是通过频率来传播的,信号通过天空来传播,如果丘陵、山川、高陵比较多的地方,信号就会受阻碍,信号接收就会比较弱,看到的东西就会像雪花一样,就会跳动或延迟,就像拿3G手机去看电影一样,看的效果一定不好,因为线路下载速度不够。当时无线电视面临这样一个很现实的课题,怎样解决接受信号的问题,让千家万户花了好多钱买电视机能够看到清楚的电视。所以,当时他讲述很多能够提高接收信号效果的技术。在60年代有个重大技术突破,不是研究电视技术的人找到的,而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卖电视机的老板,他想出来个主意,解决信号接收的问题。他开一个电视机店,目的是想多卖电视,在店里做了一个巨无霸的电视天线,功率非常大,接收信号非常强,把周围所有电视台的信号全都非常完整地收到,感觉就像是看高清电视。由于功率非常强,信号用不完,所以就接了一跟线接到周围的邻居,周围的邻居可以搭他的便车,接收信号也非常好。后来,他的那个线接到他所居住的小城市里,城市里所有居民通过搭上他那根天线,凭借有限的线路,就收到非常好的电视信号,没有雪花点、声音不清楚的情况。所以他电视机的销路非常好。他的概念实际是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不需要卫星不会受高楼的影响,通过一根引线,当时是铜线,现在是光线路,传播的能力更强。所以,最初讲的新媒体是指有线电视,现在的有线电视没有新技术,家家都有,而且没有人靠天线看电视,已经有很大的技术改进了。但有线电视在60年代是一个非常新的技术和观念,所以,他将有线电视作为新媒体提出来。因而,新媒体的准确概念必须结合当时的技术。无线电视之后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之后还是无线电视,有线电视的缺陷就是线长,比如在新疆、云南,需要拉多长的线才能进入深山沟,需要好几年才有可能做到,而且,成本非常高。70年代初,有了卫星,卫星覆盖面比较大,可以覆盖几乎任何地方。70年代,新媒体指的就是卫星电视。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在中央电视台做新闻的时候,卫星的覆盖率大概是50%。也就是说一半的中国观众收不到好的信号。怎样能够提高覆盖率?有了卫星电视以后,我们租了一个覆盖亚洲的卫视,当时的覆盖率从百分之五六十,一下子上升到90%多,所以90%的观众就可以看到当时纪实性的央视节目。当时是很新的技术、非常好的新媒体,解决了边远地区不可能看到电视的问题。比如新疆、西藏当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我们当晚把节目录好,然后通过邮局快递到边远地区新疆、西藏的第一个班机,班机起飞将录好的新闻带子带到当地,然后在当地电视台播放,有时候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传递新闻,所以,没有卫视的地区,看到的电视是两三天前录的,这在当时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新媒体当时是指卫星电视的出现,西南、东南、西北等地区就可以收到当天的新闻节目,跟中国其他地区的观众能够同步看电视。今天电视信号在中国的传播率大概是99%,广电总局的目标是100%,还有1%的观众没有收到央视的节目。这1%大概是指南沙等很边远地方。这1%的增长相比过去50%、60%到90%的增长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次进步都是传播科技的进步,然后带来覆盖率的增加,也带来中国生活的改变,所以,很多边远地区也了解现在电视的内容和电视人物,以及电视的品牌和广告。电视技术的快速传播,带来很多社会的变化,所以,新媒体的概念以前是跟电视有关,跟广播有关,从有线到卫视。今天讲的新媒体是指从网络看电视,在手机上看电视,是最新的媒体。因而,回答什么是新媒体,需要结合具体的年代,这样回答起来比较精确。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新媒体,就像父辈和子辈流行的东西不一样。时代不同,流行的内涵也不一样。今天所讲的与最早的新媒体是没有关系的。

接下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在我们当今时代是指什么。今天讲的新媒体,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当代的新媒体是指互动式的、数字化的一个组合性媒体。所以,不是单个的媒体,比如手机是什么样的媒体,是通信工具,但是也是看电视、听音乐所有功能的载体,是符合性的媒体,符合性媒体功能的共同技术基础就是数字化,数字化的技术是可以互相分享平台的,打电话跟看电视是同一个平台,另外就是互动,如果没有互动,今天的新媒体不能称为新媒体,互动指应用及其界面的重要特征,看电视会得到享受,有这个互动,可以挑选,这就是互动带来新技术的应用,互动式的、数字化的复合媒体,包括电脑,电脑不能称为单一媒体。它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发电邮、上网、看电视、看电影。以数字信息为基础,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多样性的终端,可以在手机上、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桌用电脑不同的终端来看电视。更好的可能是电动玩具的终端,具有新闻、娱乐的作用,比如在美国很流行的wii-games,是任天堂发明的,除了打游戏、上网之外,还可以预报天气。我自己比较喜欢玩这个,它可以和卫星连接,可以在全球任意选,你到任何一个城市,马上告诉你当时的气温。可以通过电动玩具终端了解时事、新闻事件还有生活资讯。另外还可以做很多。看电视可以听收音机,听收音机可以看电视,所以,终端分界是非常清楚的,是兼容的,转换为一种复合式的媒体。最具有复合式、互动式、多终端的,大家使用比较多的,最具有代表性科技的是社交网站。社交网站与移动媒体是当今新媒体两大科技亮点,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多,将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技术。

接下来着重介绍社交媒体与移动媒体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社交媒体我们常讲到的就是“人人网”这样的社交网站。其实社交媒体已经有一段历史,最早从论坛BBS,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没有出现网页和Google公司的时候,已经有社交媒体初步的模式和应用,比如BBS,这些都是最早的社交媒体。但是,今天和20年前的社交媒体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规模。在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比较快,中国几个重要的、有影响的社交网站,最大的是腾讯,接下来是人人、朋友、新浪。在美国,最大的是Facebook,Facebook大概全球有9亿用户,中国人口13亿,是中国人口的一大半,差不多是整个印度人口,9亿是美国人口的3倍,从使用的规模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是非常具有规模的。中国比较大的媒体,如新浪微博也有7000万用户,最大的就是腾讯QZone,大概有2亿用户,规模也非常大。社交媒体最早是小朋友、大学生,因为无聊在一起互相交换信息、互相沟通的简单的应用。最早负责开发Facebook的人住在哈佛大学宿舍里,谈的是哪个女孩子比较漂亮,哪个女孩子可以约会,大家互相交换信息、观察、评论,从这个非常琐碎、无聊,年轻人比较热衷的社交发展延伸到主流媒体。刚开始Facebook做出来,都认为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聊天型的网站,对主流传播不会有太大影响。5年之后,当9亿用户每天都花几个小时在Facebook上时,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业者,还是学者都不再认为Facebook是年轻人打发时间的无聊的通信工具,而把它看成真正新兴的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一部分。美国举行最大的国际传播学年会叫NCA(National Communicational Association),是全世界最大的传播类年会,2012年是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大概有七八个论坛,每一个都讲到社交媒体,会议的主题应该改成社交媒体的研究现状。社交媒体在政治、经济、人际各个层面的沟通都有。从个人之间的沟通,组织内部公司之间的沟通到政府公关,各个层面都能够看到社交媒体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学术角度来说,终于承认社交媒体是主流媒体,不再是拿着玩的、年轻人打发时间的工具。社交媒体使用人数的增加,超过了听收音机和无线电的人数,并已经成为主流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并非容易的事情,要跨过一个门槛。学新媒体传播的都知道有一个参数叫Critical Math(关键的小数),一个新的产品、品牌、科技,它的应用和社会的扩散必须要跨过一定的规模,然后才可以进入社会的主流,如果没有跨过Critical Math,就会无疾而终,最后不了了之。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新的产品、品牌和科技应用被推出,但能够超过Critical Math的不多,我们看到有30%多、50%多早就跨过Critical Math的门槛。最少要超过目标市场使用的5%,最多25%,在5%和25%之间,最初几年没有增长,大概就不会超过Critical Math。Facebook已经超过25%,社交媒体不仅是通信、聊天、分享,而且现在也加入视频的应用,视频在国内有土豆网、优酷网。从美国的You Tube社交网站出来,现在非常有影响,也是非常活跃的社交网站。如下数据值得关注,每天下载观看You Tube视频的有20亿人次,是美国四大广播网晚上黄金档7点至9点电视节目的两倍。每天晚上8点到11点,美国播放黄金档电视剧,警探剧、生活剧最叫座也就是晚上。收视率最高的时候估计也就几百万,上不了一千万。所以,You Tube每天都超过几大主流的无线电视网,所有受众收视率的总和也比不上You Tube。You Tube的来源里专业的、主流的是每天自己投资、制作和到剧组找演员去演的。You Tube每天提供制作的是你和我,每一个人。每天上载量,60秒会有24小时上载量。大家自发的、无限上载视频资源也是非常海量的。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台的生产能力有这么大,每分钟能够做24小时的视频。只有社交媒体有这样的爆发量、海量。上传视频主要如小孩过生日、校庆、大学毕业,开心的事情比如婚礼。琐碎的、跟个人有关但是别人又可以分享的内容,都可以放上去。我太太学校一名同事的小孩非常喜欢唱歌,唱歌时自我感觉良好,别人也没觉得,然后放在You Tube上,结果有一万多个粉丝,的确蛮吃惊的。平时别人听两句就走了,但是在You Tube网站这个平台每天有一万人来听他唱歌。主要听众是他的朋友、亲戚。人际传播,周围认识的人从几个人到几百个,最后一万多个不知名的唱着玩。所以,这个平台是非常海量的、无限量的,任何主流媒体没办法做到,但是在You Tube上做到了。大家每天在You Tube上看视频的时间是15分钟,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年轻人10个里面有10个都没有看主流媒体的黄金档电视,但是10个中有9个都看You Tube网上的视频。兴趣的转移非常明确。You Tube网站每60天更新的视频量是美国四大广播网60年的积累都达不到的规模。所以,社交媒体不能被轻视,是非常大的网络平台、传播工具,而且70%You Tube视频是美国之外的用户上传的。比如中东动乱和战事,除主流媒体的报道,想要知道住在那里的老百姓的感受及战争中的生活情形,You Tube网上会有住在那里的人上传的几分钟长的视频,非常详细地讲解住的环境、国外的重大事件、重大热点,等等,其他用户都可以在You Tube上及时看到。老百姓用自己创作的视频告诉你他亲身的经历。

下面讲解用户花在社交媒体上时间的统计。每位访客访问You Tube每个月的时间大概是441分钟,除以30就知道每天的平均量。Twitter每个月大概是114分钟,Linkin比较小,白领找工作的社交网站,每个月12.9分钟,Facebook、blog、Weibo Linkin总共的时间大概有5300万分钟,加在一起是非常海量的。如果你花这么多时间来关注媒体,你不得不关注和研究它。现在美国做业务、做广告、做公关公司、做媒体的和政府发言人他们不得不使用这些社交媒体,因为大量的流量、用户和受众全部在那里,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下面讲终端的问题,大家使用社交媒体的终端97%是用电脑,37%是使用手机,3%使用电动玩具终端,3%使用平板电脑,2%使用有互联网功能的电视,通过智能电视进入社交网站,2%使用电子书,电子书也是有社交功能的。终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与移动媒体的结合,特别是3G、4G网络的实现,最大的优点就是下载非常快,量也非常大。如果你喜欢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4G网站非常适用,不会滞后,也不会有信号不好的现象。在过去10年,手机技术发展迅猛,沟通、通信、了解信息基本上都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进行。将来跨国界、跨文化的沟通会有大的突破,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终端的进步和复杂化。数据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其他通信方式,已证明手机是与网络结合的最重要的终端。全球趋势表明,今后5~10年,手机会是更重要的应用平台,能上网就可以和所有的资源联系起来,手机终端应用以后,数据库语言、文化、饮食等所有能在互联网上做的,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上网拿到这些数据。比如去法国旅游,在路上,使用谷歌开发的眼镜可以查看路边所有指示和路标,将其连接互联网,互联网马上与翻译器联系,看到的是中文解释,而不是当地语言,这样所有语言障碍都会消失。去法国看卢浮宫展示,现在必须听法文的讲解,用手机可以将网站所有的相关资料调出来,比如看到一幅著名的画,可以点击画的二维码,马上有一个短的视频,将美术家的声频几分钟内介绍出来,相关资料也可全部获取。将来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可通过手机终端与互联网联系,负责整理和应用,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方便和丰富。当然这也产生新的问题,如果不安全,隐私就更容易暴露,目前也很难有解决方案。

接下来讲社交媒体在使用技术方面有哪些影响力,这要从它的传播功能来了解:一是发布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将新闻等以方便、廉价的方式提供给你,如给几个链接,从终端输入,马上会有相关介绍。二是可以建立人际网络和社区。互联网和手机使每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如通过建群,让我们与别人有更密切的网聚。学者做研究,大家可以在网上分享一些文件,如威客网站上所有的东西几乎全是大家拼凑起来的,如果你对某个课题研究得比较专业就提供专业见解。读者会判断哪个写得比较专业、比较好,然后筛选。三是分享,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分享给最关心你及你最关心的人。You Tube受欢迎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通过视频的传播,达到传播和共享,它的影响力在于其功能。

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流行,受影响最大的是传统媒体。网络2.0时代的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它们的影响力主要在哪里?大众传播主要是专业的、公司化的、大型组织的专业的传播公司、电视公司、报纸等,以它们为中心,开始传播。新媒体是以你和我为中心,陈述、点评、分享的也是以你和我为中心,我们有多少个用户,就有多少个电视台、报纸,电视台和报纸再大也没有中国用户多。中国上网的用户大概有7亿,手机用户有9亿,将二者综合,中国能够上网和使用社交媒体上网的用户差不多有10亿,中国媒体人再多,专业人员也不会超过10亿,他们能做的、分享和传播的东西还是没有我们在座所能够创作的多。通过你和我所创作的东西为中心,自己可以办电视台和办报纸。因为技术门槛非常低,建一个博客账户就是自己的小报纸,建一个微博就是开一个网站,放上一个视频就是一个电视台。有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做到自己的传播,成为专业传播人士。另一个重大影响力,在于传播方式不同。电视台、报纸、广播都是一对众、一对群、个人对个人。网络社交媒体传播方式比较多样,可以一对一、群对群,传播基础非常大。在新的传播方式下,影响最大的传统媒体,其传播影响力会减弱。大众传媒主要是指大型的传播公司,能够办电视、报纸、电台的大概只有几家有钱的、有影响的公司。如果这个社会的传播仅仅控制在几家公司手里,是件非常令人担心的事,这些大媒体会操纵、散布一些不良信息,大众传播就是从这样的背景中过来的。反面案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利用早期的电影、电视做宣传,伤害了整个民族和国家。所以,怎样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力,然后控制它就很重要。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很简单,就是由点到面,从媒体中心到大众,向数以千计、万计的人传播信息,输送娱乐节目。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覆盖率是99.9%,中国13亿人口基本上都能看到电视。从速度和效率来说,大众传播还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大众传媒现在也面临着困境,新媒体的兴起,使我们找到了新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到了告别大众传媒的时候,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过时了?它的过时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过去的传播主要是专业人士,新闻学院毕业,必须具备记者证、媒体上岗证等,才有机会从事大众传播,但是今天的专业人士并不是唯一的,也不具有排他性。二是以前大众传媒工作人员将信息和数据传给一亿人,这些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今天在座的都不再是陌生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网络,所以大众媒体从这个概念来说,是过时了。为什么国内微博网是人气王,有很多粉丝,他们是形成了一个圈子。圈子传播和大众传播也有完全不同的状况,大众传播也不适合现在的状况。现在的社交媒体传播是通过人际关系和彼此交流进行的,这是大众媒体所不能做的事情,社交媒体可信度比较高,是因为我们比较相信朋友,相信认识的人,是熟人社会。现在的社交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达到沟通、传播,以前的传播,主要是信号传递,没有机会跟帖、发表评论或分享。比如央视新闻,报道北京发大水,你可能关注新闻,关心受灾地区的人,但是跟进是没有可能的。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就可以,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受灾状况,更多的还有和你的同学、朋友沟通交流。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可总结成我们有了新的传播空间,是通过社交媒体、自媒体交流,此类社交媒体是参与性的、交换式的传播方式。将传播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物理的信号传播概念,快速将信号推出去,但没有沟通的内涵。二是有了自媒体、社交媒体,现在传播更多的是通过对话和沟通,对彼此加以了解。

下面讲一个例子,征婚广告有很长的历史,以前报纸、杂志等此类广告都会显示年龄、姓名、择偶标准等。如果有人找对象,都会关注此类信息,这就是大众时代的传播。今天的大众婚恋和找对象完全不同,比如云南的一名女士嫁给南卡罗莱纳州的美国男人,两个相距对比较远地区的人,为什么会互相认识并结婚?原因是通过网上认识,网上婚恋不仅仅是了解个人信息,更多的是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后走向婚姻。美国现在20%的结婚,都是从网恋开始的。征婚网站和以前报纸上征婚广告,代表两个不同传播的个案。以前谁要找男女朋友,要通过打电话、见面以后才有所了解。但是今天这些都一步到位,知道他的爱好和兴趣。我有一个朋友从事传播学科技工作,快60岁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长大,离异后一直未婚,后来参加婚恋网站,网站要求注明所在州、希望配偶所在州。两年前结婚,配偶是在婚恋网站相识的,并且也在得州生活,因为有共同经历和共同的生活背景而结婚。在婚恋网站上,大家都希望找有共同经历和生活背景的配偶,比如生活在同一个地区。讲述身边的个案,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现代传播是一种沟通,网上认识一个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各种信息,需要沟通和了解,具体的困难要双方沟通,确定将来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仅看电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没有沟通的平台和经历。

下面介绍三个个例,理解社交传播的方式、个人之间传播的路径和影响力。第一个例子用的是新闻类的传播,美国击毙本·拉登。本·拉登制造了“9·11”惨案,美国人对他恨之入骨,穷追猛打10年,将其捕获并枪毙。这个惊喜而重大的消息是如何公布的?事情发生在星期日晚上,美国和中国一样,星期日和星期一没有什么重大的新闻,星期日一般都是提前做稿,基本上不会有重大消息公布。由于这个消息非常重大和激动人心,所以,晚上10点加播白宫现场广播,民众很奇怪,总统现场演讲一定有重大事情。本来预定晚上10点现场讲话,后来推迟到将近10点半。在10点到10点半之间,这个消息就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开来,第一个传播这个消息的人是美国前任国防部部长的秘书凯斯·厄本,他第一个了解并发布消息,他从美国CBS一个记者处了解到内幕消息,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兴奋,在10点15分时,总统现场讲话10点30分之前,他写了15字的一条微博,中文意思就是“他们干掉了奥萨马·本·拉登。太棒了!”消息就传出来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信息都是从小的圈子中传播出来的。顷刻间,大概有1亿人得知这个消息。网站当天晚上都瘫痪,不能登录。大家都在新闻网站搜索本·拉登这件事情,这是裂变式传播的过程。等到10点半,总统开始讲话的时候,网上已经炒翻天了。这个作为传播学的一个个案,非常出色、有意义,也充分说明社交传播对新闻传播的魅力、影响力。

第二个例子是娱乐类的,娱乐类会对社交媒体产生影响吗?You Tube、优酷很多都是大家自行上载的一些文件,我们偶尔做一下,玩个有意义的活动,校庆、同学聚会、小孩过生日等传上去,让自己了解和认识的人看。某位搞笑明星,搞笑视频不是很多,但他创建了You Tube的一个渠道,每两个星期传播一个差不多5分钟的视频,现在差不多有两万个固定的观众,收视率已经达到了黄金档的收视率。这些视频比较无聊,主要是对一些发生的事情调侃、开玩笑,有时候还讲一些脏话。讲的东西也不重要,主要特点就是非常搞笑,年轻人非常喜欢,自己也赚很多钱,收入超过500万美元,如做代理和广告等。所以从娱乐方面也打败了大众传媒。

第三个例子是传播类的,广告、公关类利用新媒体达到传统媒体达不到的效果。某位年轻的漫画家,不是很出名,很有心了解新媒体,他做的活动是报道他外公周游世界,外公80多岁,身患癌症,来日不多,有一个非常大的心愿就是周游世界。他在他的微博中提出一个要求,上载了一幅外公的漫画,说,如果你在罗马旅游,请将这幅漫画下载,放在罗马地方,合张影并传给我,就像外公到了罗马最有标志性的地方一游。帖子公布后,反响非常大,所有关注这件事情的人都把外公的漫画带到世界各地。“外公”把所有中国人能去的地方都去到了。这个活动效果非常好,后来很多人了解到他是个漫画家,以及他做的漫画,他写的书和漫画的销路也非常好。从营销来讲,社交模式非常精彩,非常值得推荐。

上述三个例子,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社交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新闻类、娱乐类、公关营销类,社交媒体带给我们大众媒体所不能带来的东西。最后,花一分钟小结一下,我们现在正处在过渡期,我所讲的社交个案,并不代表所有社交媒体的成功,也不代表主流的大众传媒明天就要关门,就要转型。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我们现在正处在过渡转型期,一方影响力在下降,另一方影响力在上升,传统的大众传媒正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传播为主的社交媒体。新的社交媒体的传播范式作为一个新模式将会是两种,一是传播内容是用户自创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二是创作内容不是在央视传播,是在社交媒体的平台传播,并越来越倾向于这种传播。也许再过20年、10年或许更早,我们现在讲的个案会普遍实现,那时候我们就会往前跨一大步。

嘉宾:您刚才介绍了,您所在的华人传播者学会的团队,请问这个团队除了每年一次的年度会议,享受一份丰富的美食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活动吸引在座的300多名学子?

魏然:学者在一起开会聊天比较多,活动主要是由国内高校年度传播学会在一起合办,还有高校的一些学院开一些会,比如天津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年底会开“新媒体与权力转移”这样主题的会议,我们CCA是一个合作者,搭建一些学术交流的平台,跟国内和海外的一些学者合作,带来一个很好的交流。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会在CCA网站上及时公告和发布,大家可以投论文去参加。

嘉宾:请问国际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有哪些比较前沿的课题,可能成为下一届国际新媒体或者相关传播学年会的热点话题?

魏然:非常好的问题,今天所讲新媒体传播的一些新的趋势,基本上都是最新的,我在美国写的是比较前沿的东西。有两个关注点,一个是社交媒体,另一个是移动终端。现在我们做了很多传播研究与趋势的专题,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辅助的传播,今后连续5年、10年甚至30年很重要的趋势是物与物间沟通和传播是重点。例如现在很多汽车,通过手机终端,不需要走到车前,就可以把车门关上打开;不需要拿钥匙,只需拿手机,就可把自己的密码输进去,控制自己的车;不需要走到车跟前,就可以把车预热,在下雪的地方,你要先发动几分钟,给机器预热。以前必须跑到车那里,把雪铲起来,然后开门,预热。现在不需要了,手机终端控制以后,马上就可以跟车里的电脑终端联网,这样物与物之间沟通终端间的连接,3分钟以后就开始预热了。另一个例子是,晚上下班回家比较晚,到家要把路灯打开,饭都热好,冰箱调一调。现在不需要回家,只需要上网,每个冰箱、微波炉都能像电脑一样有个ID,有一个身份标识,通过电脑,通过互联网操控你家里所有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将来的冰箱会和你的电脑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互相沟通,这就是通过移动终端和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共同完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