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瞿秋白的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收藏

瞿秋白(1899~1936),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原名霜,又名爽,后改名为秋白。瞿秋白7岁入常州私立冠英小学堂,11岁考入常州中学堂(后改为常州高级中学)。1916年他中学还没毕业,母亲即因家庭经济的困窘而自杀,他也被迫中断学业到家乡的小学教书。同年随堂兄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半年后考入俄文专修馆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运动的实际领导者之一。五四运动后,他投身到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同年11月同郑振铎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他参加了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翻译和向国内介绍俄国文学作品。同年10月他以《晨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赴俄,次年1月抵达莫斯科。在留居俄国的两年里,他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并在这期间写下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部通讯集,真实客观地报道了俄国在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实际状况,包括遇到的暂时“困苦”,揭示了俄国革命的光明前途。这两部书对向当时的中国人民介绍俄国革命的实际状况,曾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苏共创办的“东方大学”的助教兼理论课翻译。1923年1月瞿秋白回国后,担任中共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前锋》的主编,并兼《向导》的编辑,同时是这些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同年6月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瞿秋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五卅运动,以及在这时期党的思想文化战线上都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并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在1927年党的“八七”紧急会议上,瞿秋白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常委,担任了党的主要领导工作。1930~1933年,他在上海和鲁迅密切合作,领导了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发表了大量的杂文、评论等,为新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4年瞿秋白到江西中央苏区任教育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他被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被俘,6月英勇就义于福建长汀。

瞿秋白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的文学理论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20世纪初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美学思想和基本观点包括在他所写的大量的文学评论、文艺批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介绍及杂文中。主要的美学著作有:他编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现实》,及《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恩格斯和文学上的机械论》《关于整理中国文学史的问题》《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等文章。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