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心存感恩 阳光人生——读《王雪丽文集》
在线阅读 收藏

王雪丽是辽宁省散文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是一位在事业上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女性,散文作家。她有着热情开朗的性格,总是带着一种激情与活力。她对生活热爱,对事业执著,为人谦虚勤奋,亲和质朴,这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与她熟悉亲近起来。近日,她将新出版的《王雪丽文集》送我。面对这份珍贵的礼物,心声的请柬,不由得写下一点文字,聊表读后之感。

54万字的《王雪丽文集》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这种特色,需要你在读后去慢慢地感悟。从体式上看,这是一本文学创作杂集,内容共分为六辑,包括描写家族亲情类的散文,寄情山水的游记体散文,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对历史人物南宋状元王十朋的研究,科技文艺作品及人物报告文学等。每辑各有特点,相对独立,但彼此间的联系又并不紧密。在这看似零散的文章组合中,却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性的词汇,那就是“文学性”,即它们都属于文学创作。这部文学创作集,记载着作者在文学之路上的艰难跋涉,记录下作者的人生足迹,它也是作者于人生驿站的一次有意义的生命回首。这种人生回首,心路的写真,具有一种人生精神价值确认的意义,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全部的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它也是作者重新认识自我的一种思考和文学性表达。因而,读这样的书,乃是在读人,读作者,读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在其秀慧轻灵的文字后面,自有一种沉甸甸的思考的分量。

人们常说读其文识其人,这本书大概就是这样。我们从书中了解了王雪丽的经历和家庭。王雪丽出身于一个革命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共产党员,很早就在家乡浙江青田参加革命活动,曾三次被捕。解放后到沈阳参加东北工业建设,是一个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她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聪慧的江南知识女性,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她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革命工作。作者的祖父则是一个长居海外的爱国华侨。正是这种来自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多元的精神传统的濡染,打磨了作者的意志品格和人生底色。这是作者生长的环境,是作者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而对于任何作家来说,这种来自于家庭的背景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作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这种来自家族的、故乡的、时代的,以及文化方面的因素对她的深刻影响。如作者写到,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家庭出身背景,解放后她的家人曾屡受牵连。“因为父亲是地下党,我们又是华侨世家,解放后历次运动都‘说不清楚’,又使父亲在经受了国民党三次铁窗洗礼之后,又被党的左祸所累。”甚至连王雪丽本人也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同学批斗过。但恰恰是这样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却锻造了她的坚韧乐观、勇于挑战的性格。她说:“逆境和苦难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和写作素材,它造就了我的自强、自信、谦卑和包容的生命属性。”她的人生旅途并不平坦,但她的心态却始终很阳光。对亲人、对友人、对上天,她常怀感恩之心。她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她信仰奉献精神,遵从爱人如己的信条。这种精神信念,带给她的是一种心境的平和,带给她处世的和谐,带给她一种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作为作家,她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常怀感恩的创作心态,她的多彩的文笔,潺潺如流水般的创作思绪,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流淌出来的。

作为老三届知青,王雪丽做过农民,当过工人,上过大学,搞过化工技术设计,做过科技刊物的编辑,现在是《当代化工》杂志的主编。她从少年时代就憧憬的文学之梦,竟在她步入不惑之年后一步步地实现了。1990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王十朋传》。之后,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雪晴集》《云彩集》《云彩缤纷》,还出版了科技文艺作品《中国大豆制品》,编辑出版了《颂梅集三百首》和《王十朋纪念文集》共达百余万字的作品。她由工转文,且亦工亦文。她由化工编审兼事文学创作,成果丰实,两不耽误,两面都很出色,这成为了她特有的一种“标记”。她写道:“我一直在科技和文学的双轨道上行走,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两种意境中穿梭往来。亦工亦文岂不乐乎。在文学的边缘上行走,是否也算是一种职业特色呢。”多年来,她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中穿行着,收获着一种创造的喜悦,而科学理性精神的撞击,无疑地会激起她艺术思维的火花。

这个“在文学的边缘上行走”的女作家,写下了许多美好的文字,尤以散文为出色。其中的一些作品,特别是写亲情的散文和山水游记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散文,清秀、灵动、质朴、亲切,往往由对情景的叙述而升华为一种精神之美的意境,有一种思想信念的支持。她的描写家庭亲情的散文,往往不流于简单的对家庭亲人的情感回忆,而是寓这种温馨的亲情,于更大的时代环境之中,于一种富有时代进步意识的历史背景之中。她将文学的时代元素,思想元素,转化为内在的创作激情,融入到对人物的精神刻画之中,因而格外感人至深。如她的《母亲祭——革命家庭风雨实录》《远逝的岁月——献给祖母的挽歌》《望江楼前听涛声》《爱是恒久的忍耐》等文,就都是这样。散文《母亲祭——革命家庭风雨实录》是一篇万言长文,其内容亦恰如其名,由对母亲的回忆进而记述了一个革命家庭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脚步,包括作者父母的结合,父亲在家乡的革命活动以及后来所遭受的坎坷,以及王雪丽小时的生活记载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岁月。其中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如作者写到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父亲正在被流放接受思想改造,作者此时正在上初中,她把下乡劳动时偷偷节省积攒下来的“黄灿灿的玉米饼子”带回家里,拿给母亲吃时,母亲顿时“泪雨滂沱”。再如描写“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她刚刚十八岁,竟被同班同学以“揭开班级阶级斗争盖子”为名义批斗,在班级批斗会上被同学当头喝断:“王雪丽站起来”时,她“一下子就懵了”,手足无措,惊恐地“一时抬不起头来”的细节,都是非常传神感人的。这些文字,能够直指人心,使人产生一种心的共鸣和感动。在《远逝的岁月——献给祖母的挽歌》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那个从小就带她的淳朴善良的祖母的一生,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动情地写道:“阿婆生前对我说过,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就有多少人。……阿婆是个极平凡的劳动女性,一生中没有任何可歌可泣的壮举,那些灿烂明亮的星星不属于她。于是我把目光投向那些若暗若明的小星星。我相信,在那无数的小星星中,一定有一颗属于我阿婆的星星,正亲切地俯视着地上的我。”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许我们会想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阿婆。这种情感的记忆,分外动人,它隐喻在文学的表象之下,将人性中最美好的感情传递出来。此外,像《爱是恒久的忍耐》,则表达了作者对长期患病的丈夫的无怨无悔,共渡人生难关的信念。特别读到结尾处的那句“起来,我的老伴,跟上……”时,那种纯洁的心的呼唤,怎不催人动容。

王雪丽的游记体散文,一般都写得比较灵动轻柔,有一种钟灵毓秀之美。我比较喜欢的,有《青田石门洞》《再游石门洞印记》《楠溪山水入画来》《鹿城温州》《面对熟悉的风景》《东塔春韵》等篇。《青田石门洞》是一篇很精致工巧的散文,情景兼备,文采飞扬。该文和其姊妹篇《再游石门洞印记》,描绘了浙江青田瓯江边的石门洞景区的旖旎风光,那里的自然景色颇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却又是“此洞非彼洞”,美景浑然天成,读来令人欲往。《楠溪山水入画来》则刻画了浙江温州楠溪江的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美文。当作者乘坐浙江水乡特有的乌篷船,看“船夫摇起撸竿,划破一江的青山”时,两岸有“牧童戏水,黄牛闲步,浣女英姿映入眼帘。明镜般的江水倒映着远山和蓝天,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的眼前……小小的乌篷船载着乡思和依恋,无声地凝固在山水之间。”读着这样的句子,一幅江南美景的画卷,似乎随着秀美的楠溪江水铺展向烟雨飘渺的远方。王雪丽散文的秀丽文采,由此可窥一斑。

王雪丽是一个跨领域创作的有才气的女作家。她写过散文、杂文、评论、报告文学、电视剧和科技文艺作品,出版过研究豆腐文化的著作,还是国内知名的研究王十朋的专家。她的散文情感饱满充沛,外向而有感染力,这种特色,在辽宁的女散文作家中是不多的。这种充沛的情感,来源于一种爱,来自于她的乐观阳光的心态。她带着这个爱心去创作,带着这个爱,行走人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