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1日是中国和德国建交35周年纪念日,8月2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进行了其自2005年11月执政以来的第二次国事访问。在中德两国建交35周年之际,在默克尔第二次访华前夕,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和中国驻德大使马灿荣都分别就两国关系发表讲话,指出中德关系发展将出现“一个新高潮”,“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默克尔访华也被定位为“和谐外交之旅”。然而,默克尔结束访华不到一个月就置中国反对于不顾,于9月23日在联邦总理府会见达赖喇嘛,导致中德关系陷入极大困境。
还在默克尔来华访问之前,笔者曾应邀撰写一篇有关中德关系的文章,提出中德“天然盟友”关系的看法。
在中德关系发生危机条件下,在众多有关默克尔对华政策的批评中,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一是认为默克尔是“亲美派”,执政以后自然会加强对美关系,同中国拉开距离;在对德国外交政策官方立场的表述中,仍可见到将“跨大西洋关系”同“欧洲联盟建设”并列为“德国外交政策两大支柱”的提法。二是认为默克尔大搞“价值观外交”,不仅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国家利益,而且还要“联合欧美和亚洲的民主国家遏制中国崛起造成的威胁”,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德、中欧关系发展的障碍。
如何评价中德关系发展,可以从“成就、问题、前景”三方面进行,回答中德关系发展状况的“是什么”问题。然而,若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问题,需要聚焦两国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区分原则立场、意向声明与日常事务三个层次,以及关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问题的错综复杂性等。作为国际关系学者,笔者更看重中德各自本体发展、两国对国际格局以及自身国家利益的认识与变化等结构性因素;所谓“天然盟友”关系是从国际关系的结构角度而不是从日常工作需要(Tagespolitik)和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一种表述。对此问题发议之前,先拟就“亲美派”和“价值观外交”等问题谈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