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发达社会福利国家,有很完善的社会福利网络,养老保险制度是其福利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世纪后半期,德国就针对工人和企业雇员颁布了《养老和伤残保险法》,47270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广泛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是雇员和雇主按相同比例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确立后又随着社会、经济等情况的变化经历了数次改革。1957年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确立了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这种模式取代了原来的资金积累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种模式下,现时征收的养老保险费用于现时的养老金发放,基本不积累和存留,也就是说有工作能力的在职人员缴费养活上一代已退休的人(政府和企业也会给予一定补贴),同时也因为自己的付出获得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权利,形成所谓“代际契约”。养老金的计算十分复杂,与缴纳的保险费和相应历史时期平均保险费的比值、工作年限、退休年龄等因素都有关,总的说来收入与付出成正比。472706最重要的是养老金还与当年缴费者,也就是在职职工的工资收入挂钩,养老金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老年人由此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了德国养老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拥有与退休前相当的体面生活的宗旨,472707德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因此获得“慷慨”的美名。但由于经济滑坡、失业人口增加、人均寿命提高、人口结构老龄化、人们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增加(相应工作时间缩短)、东西德统一后需要提高原东德较低的保障水平等原因,现收现付的模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德国养老保险体系已经不堪重负。德国在职人员数量相对退休人员明显减少,已经使代际契约非常脆弱,在职人员很难承受从收入中扣取更多养老金,而退休人员也不愿降低生活水平,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都举步维艰,反对改革的呼声很高。一些主要的政党、社会团体,如工会和其他既得利益集团极力维护现有的体制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在2005年大联盟政府形成前,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之间更多的是冲突和对立,在改革问题上很难形成统一意见。尽管如此,德国1972年、1986年、1992年、4727082001年和2004年等年份还是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的目的当然在于减轻政府压力,保证养老保险体系能够正常运转,而且迄今为止德国的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472709比其他欧洲国家的改革更有成效。政府采用何种政治手段在夹缝中推进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以2001年和2004年改革为例对德国政府推进改革的方式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