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韩国华侨的政治取向
在线阅读 收藏

在身份与认同方面,由于韩国华侨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他们的身份特征也较为特殊和复杂。绝大多数华侨的祖籍在山东省,而他们的护照却都是台湾当局签发的“护照”;他们名义上是台湾居民,却又并不享有真正的公民权利;越来越多的华侨出生在韩国,但他们仍然持外国人身份证。这种复杂的身份结构,是特殊环境作用的结果。

第一,历史原因。韩战后,中国与韩国断交,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海外关系”遭到打击,韩国华侨与中国的联系在冷战结束前几乎完全中断。这时,中国台湾当局在韩国设立了代表处,韩国华侨为了生存需要,大多取得了台湾“护照”。

第二,感情因素。韩国华侨与台湾联系很多,感情较深。冷战结束后,中韩建交,华侨与中国大陆联系日益增多。但由于在这之前的30多年里,韩国华侨几乎只与中国台湾打交道,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很密切。几乎所有的华侨家庭均有人在台湾留学,现在侨社骨干绝大多数有台湾教育背景,不少人还在台湾投资,甚至在台湾建立了家庭。

第三,实用因素,即便于商务活动和探亲旅游。由于韩国华侨不少在中国台湾有生意或有亲属,持台湾“护照”来往方便。另外,中国台湾“护照”可获一些国家的免签,因此方便商务活动和探亲旅游。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华侨暂时不想更换护照。

第四,经济原因,即台湾当局对韩国华侨给予较多照顾和经济支持。中国台湾驻韩代表处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中国台湾对韩国的华侨机构和华侨学校一直都有经济上的援助,不仅供给教材、资金,为其培训教师,还定期组织韩国华侨师生到中国台湾观光。

大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韩国华侨形成特殊的认同结构,在民族认同方面,较多华侨具有建构性的民族认同心理,这种心理类似于一种逆反心理,华侨建构和突出中国人认同,实际上是对来自韩国社会排斥的不满情绪反映,或者说是一种对相对剥夺感的平衡方式。在文化认同方面,较多的华侨具有中华文化优越感认同倾向,这一认同特征与韩国华侨的教育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历史传统和现实中华侨的境遇有关。在政治认同方面,华侨的观念和立场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华侨开始认同中国大陆,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较多的华侨感到在政治认同上面临着种种困境。一方面他们的身份管理仍隶属于中国台湾,与台湾有着较重要的联系;另一方面,中韩建交后,中国台湾与韩国关系走向边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因而导致华侨内部也出现政治认同的分化。部分华侨倾向于中国台湾,部分华侨则更倾向于中国大陆,而倾向于大陆的政治认同呈上升趋势。在国籍身份认同方面,华侨同样具有建构性认同的特点。在1990年前华侨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种种限制时,变更国籍的难度很大。目前,华侨身份的限制基本消除,而且韩国对《国籍法》及实施细则都进行了修订,更换为韩国国籍相对于以前难度降低。但是,较多华侨认为,最艰难的时期都挺过来了,现在改换国籍一者没有多大实惠,二者有悖于华侨建构的“中国人就应该保留中国国籍”的认同观念。这一观念既是华侨教育的结果,也是韩国社会排斥的结果。一方面韩国社会将华侨社会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华侨也通过这种具有反抗性的认同观念,作为对社会排斥的回应。随着韩国社会排斥力的减弱,华侨的这一观念也逐渐淡化,国籍身份认同渐渐走向理性化,这一点集中体现为较多华侨对自己的子女更换为韩国国籍持无所谓或赞成的态度。他们意识到自己要在韩国社会生根,就需要变更国籍,以便于自身的发展。不过历史的经验仍然影响着他们的决定,华侨对变更国籍有着其他较多的顾虑。

韩国华侨的认同结构显然不是同化于韩国社会,而是与韩国社会有着较明显的边界,他们的建构性认同就是有力的例证。韩国华侨虽然成长在韩国,但他们的认同并不具有双重性。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韩国人。韩国华侨的认同结构特征则体现为以传统为中心的多元化认同倾向,他们坚持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但同时他们的认同是开放的、不断变迁的。随着认同走向多元化,韩国华侨群体不断向多元化发展,他们既无强烈的落叶归根倾向,也无明显的落地生根的意愿。这一群体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发展走向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韩国的华侨对台海两岸的态度经历过一个变化过程。韩国与西方国家属同一意识形态,过去承认中国台湾,与台湾有外交关系,与大陆没有邦交关系。加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屡屡政治动乱,经济凋敝,韩国华侨、华人们觉得身为中国人,在国外抬不起头来,因而对大陆没有太多的好感。现在韩国的华侨多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绝大多数持的还是“中华民国”的“护照”。40岁以上的高学历韩国华侨华人都是在中国台湾上的大学,据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1万多人在台湾的大学毕业。应该说,从政治上和精神上,他们对台湾的认同感更强。按他们的话说:“过去,我们是坚决反共的,对中共没有归心,也不抱好感,但从心理上又无法摆脱对故国的感情。”随着国际上承认中国大陆的越来越多,台湾在国际社会越形孤立,说话没有分量。更直接的是,俗话说,“弱国无外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无力保护韩国华侨华人们的权益,改变不了他们在韩国屈辱的命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大大增强,1992年中韩建交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迅猛发展,两国的交往不断增加,两国元首和高层领导的互访,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韩两国刚建交1个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就于1992年9月27~30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会见了卢泰愚总统,并与他进行了友好的会谈。会谈中,双方介绍了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讨论了进一步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问题,还就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两国领导人认为,加强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有利于这些地区国家的发展和共同繁荣。双方同意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区域性经济机构内进行合作。访问期间,中韩两国签署了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取代了过去以民间形式签署的协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贸易、科技、交通、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还签署了关于设立经济、贸易、技术联合委员会的协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两国经贸关系飞速发展,韩国华侨华人感受到了韩国政府及国民对他们态度的改变。在维护祖国统一问题上,他们与大陆同胞是高度一致的。下面举中韩建交时,韩国华侨华人为捍卫“祖产”——中国大使馆馆舍发生的动人的故事为例,来说明韩国华侨华人的爱国心迹。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坐落在首尔市中心黄金地段明洞二街,是清政府置下的财产,其间晚清政府、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还有台湾,先后都将使馆设于此处,几番改旗易帜,保留至今。韩国华侨华人视斯土为“祖先的财产”,是“祖宗积下的基业”,是“中华历史之延伸、龙种之荣耀、族魂之象征”。中韩建交前夕,台湾怕馆舍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手中,想以4.6亿美元的价格卖掉馆舍。风闻此消息的韩国华侨华人无不义愤填膺,无论是在本地的韩国华侨华人还是美国的韩华侨社纷纷发起了“护馆保产”运动。韩国华侨华人的立场是:“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变卖使馆,对使馆土地不以政治立场视之,乃以中华民族广义角度视之,视该产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永远为中国所有。”“有斯土就有韩华(韩国华侨华人),无斯土就无韩华。”他们同时致电给台海两岸政府,并向全球的华人表达了上述态度。国内《人民日报》的海外版曾发表文章肯定了韩华此爱国之举。最后,无论是按照《国际法》还是当时形势,在处理馆产问题上,韩国政府都不敢得罪中国政府,台湾也不敢得罪韩国华侨,他们的“败家子行动”阴谋最终破产。

韩国华侨华人最关心的是两岸的局势,由衷地为两岸和平祈祷。他们认为,60多年前国共联手打跑了日本人,如果当时兄弟携手建国就不会有今日的局面。大陆人、台湾人都是自己的同胞,共产党、国民党也都是自家人,他们之间的党争也只是兄弟打架,有什么问题不好协商解决?如果蒋家父子大度一点,早点与大陆接触,哪会有今天台湾可能分裂出去的危险?如果中国这100多年都是像近20多年一样专心搞经济,中国人的地位不知比现在高多少。有位华侨张教授曾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华侨,尤其是台湾来的华侨简直是‘弃儿’,韩国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则认为我们出生在韩国,应是韩国人。还又总被人问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身份上找不到认同感。真是生的不亲,养的不爱。可我们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龙的传人,血管里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我们在家里都教孩子认方块字说中国话,但无语言环境,难以吸收继承中国文化。我们这些年近花甲的华侨很少有加入韩国籍的。我们打心里盼望中国强大。无论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都是中国人,我们都视他为亲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