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我们探讨了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与价值观念重建的问题,认为当代文学批评要在已经形成的多元探索局面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比较可行的还是走“主导多元、综合创新”的道路。当今所谓建构的主要任务,恐怕还在于“主导形态”的建构,即建构当今时代最需要提倡、也最需要发展的文学批评形态。在文学价值观方面,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格局中,也理应突出主导性价值观的重建,尤其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解吸纳与创新拓展。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无论是作为“经典形态”(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学批评),还是作为“当代形态”,都仍然在当今的文学批评领域发生重要影响。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英国文学批评家、《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书的编者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在阐释这个书名时说:“它只能是由‘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和‘批评’这四者变动不居的争论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吸引、再吸引的力的场。未来数十年将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形式和实践领域(当然也包括本书所论的问题)提出特别的考验。马克思主义既没有‘来到’,也没有‘离去’。它的理论与实践依然存在于连绵不断的历史中,而这一历史的结果尚未有定论。”
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经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它所蕴涵着的世界观、历史观、人学观、美学观、文学观等,其实一直都在影响着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重新建构,文学界也提出了建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呼唤。笔者在前一时期研究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曾专门探讨过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并对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