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语与后续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经济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不仅引发了社会结构以及嵌入于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变革,而且也使得各个行动者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革。这种变革自然也影响到军队,它对军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了军队管理体制的变革;二是促使了军官培养体制的变化。这两个变化集中在部队中的新兴特殊群体即地方大学生入伍军官的身上,就表现为其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调适。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调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也因此赋予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由此出发,本书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八章。其逻辑结构和简明论述如下。

第一章为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和问题。本章共有五个部分的内容,即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主要从我国军队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我军建设历史经验延续的需要、我国传统军官培养体系的弊端改革需要、新时代军官思想观念转变的需要、我国国防军费供需矛盾的需求和国外已经取得的经验应用需要展开论述)、研究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意义、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对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及基本情况、结构访谈的样本分布情况及根据、文献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了介绍)、课题的研究概念及基本思路。本书研究指出,军队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军人观念的现代化,本书重点探讨的是军人观念的现代化。于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而言,军人观念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军人群体对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适应与认同的问题,在其中主要探讨的是军官群体。地方大学生入伍军官又称“学生官”,是部队干部培养制度改革后形成的新兴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为部队建设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上的冲突。随着军官结构发生变化,军官之间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出现了矛盾冲突。学校的学生是知识分子,到部队后社会身份是现役军官,一个人兼具双重身份,就表现出不同的人格性情等特征。学生官崇尚自由民主,军队院校毕业生军官和士兵提干军官讲究约束服从,他们之间因身份差异就容易发生问题与冲突。第二,习惯上的冲突。生活习惯的不同引起了矛盾与冲突。部队讲究整齐划一,纪律是铁的,要求士兵绝对服从。而地方大学生讲究个性化,自主选择性比较强,所以到部队后对部队不太适应。第三,行为上的冲突。部队提倡集体主义,集体生活、集体管理。而地方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中心,管理上比较松散。这种后果严重影响了部队军官队伍的高度稳定和部队的长远建设,因为就专业组织要求而言,部队要高度稳定才行。如果部队的军官队伍不够稳定,部队专业化的程度就要下降,部队的战斗力就要明显减弱。因此,对学生官的研究,本书是基于学生官在部队存在角色紧张和身份认同危机的基本假设。

本书的定量资料收集主要依靠问卷调查法,并且问卷分为A、B两类,对公安现役部队中接收和培养地方大学生军官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A卷调查问卷全国发放4976份,有效回收4670份,B卷调查问卷全国发放4345份,有效回收4232份。其中本书重点分析的A类的调查样本是吉林省公安现役部队中接收的地方大学生军官,B类的调查样本是吉林省公安现役部队中接收的非地方大学生军官。前者主要试图调查学生官内群体对军人身份的认同,后者主要调查外群体对学生官军人身份的认同。结合问卷调查法,本书开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结构访谈,这样能够了解个别官兵的一些更为真切的想法。本人曾长期在军队工作,也属于地方大学生入伍,长期的工作经验为本人的结构访谈提供了很大支撑。本书访谈对象分三个层次,一是吉林省公安现役部队接收的地方大学生(也包括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同时从公安边防、消防和警卫部队三个群体中分别选取代表性样本,这主要是选择本人曾经服役的地方,各方面资源很多。二是从杭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入伍军官(包括部分士官),这主要因为课题主持人目前在杭州高校工作,了解一些学生过去的情况。三是通过军队相关部门介绍的其他一些类别大学生军官,军种不限。目前完成访谈248人次,采访的大多是军队中的中低级军官。文献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在中国知网(CNKI)“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分别在“全文”“主题”“关键词”“题名”等检索方式中,以“地方大学生入伍军官”“学生官”“身份认同”“身份冲突”“军队适应”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

第二章是相关学术研究考察及课题分析视角的提出。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历程及相关的问题视角、军人群体研究及其主要缺陷、西方身份认同理论研究与现状、中国学界的身份认同理论研究评述、中外身份理论研究视角的缺陷和本书社会结构分析视角的提出。关于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历程和群体研究的缺陷,在这部分本研究指出,有关研究虽然揭示了部队群体的一些问题,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不足,即以往的研究过分关注大学生军官个体心理问题,更多的是从个体心理学等微观角度对大学生军官军营社会化进行分析,而忽视了从社会转型以及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展开分析各个行动者问题。概言之,只是选取了社会心理学视角和社会行为视角,缺乏社会结构等社会学的独特视角。这为本研究的整体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身份理论的评述作出铺垫。关于包括西方身份认同理论研究、中国学界的身份认同理论研究、中外身份理论研究的缺陷及本研究社会结构研究视角的提出等部分。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尽管以往的身份认同理论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但这些理论本身乃至以往运用该理论来研究实际问题时,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其一,在国内外以往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视角方面,很多思想家与学者的研究都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诸如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矛盾,个体心理学视角与群体心理学视角的矛盾,唯心主义视角与唯物主义视角的矛盾,文化视角与功能视角的矛盾,断裂化视角与中产化视角的矛盾,结构化视角与碎片化视角的矛盾,等等,彼此对立,理论与理论之间缺乏沟通,极不和谐。其二,在运用身份认同理论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时,仅仅局限于情境理论、人格理论、群体理论、心理焦虑理论、角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等。而这些理论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同样出现了结构与行动的分离,视野相对狭窄,有待进一步充实。基于上述的分析本书提出对学生官的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视角,即将学生官的研究置于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军队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学生官群体与其他军官群体的关系作为分析的切入点,特别是以其身份认同的变化逻辑为分析原点,来展开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分析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展开研究,既突破了学界现有的研究局限,又实现了军事社会学研究的现实关怀价值,同时也为本书研究增添了创新动力。

第三章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学生官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当代社会转型对我军军官结构变革的促进(包括理论界对于社会转型内涵的定位、社会转型对我军军官队伍知识结构转变的促进、社会转型对军地结构改善的推动、社会转型对我军干部群体关系结构的丰富和社会转型对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系统结构的改变)、社会转型对学生官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包括学生官被军队其他群体接受程度的双重分离、军人的身体资本与学生官的“相对剥夺”)、社会转型对学生官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包括学生官群体的入伍动机多元化与自我认同困惑和他群体的“不平”与学生官的自我群体认同冲突)。在这部分本研究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模式的转换,还表现为人们身份上的转型适应及社会认同的变化,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急剧变化的中国军队及其特殊新兴的学生官群体而言,社会转型更为重要和更具典型性。学生官的身份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学生官自己对自我角色的认同。“地方大学毕业生军官”群体与“士兵提干军官”和“军校毕业生军官”这两个群体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是在地方普通高校就学,毕业后才进入部队参加工作,他们没有经过士兵提干军官的艰辛而直接提为军官,也没有军校大学生的军事训练经历。当然,他们也没有士兵提干军官和军校毕业军官那样的对部队的强烈归属感,而且在制度管理层面学生官与其他两个群体也大有不同。大学生军官的入伍动机对其入伍后的角色调适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大学生入伍动机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部分大学生是出于优惠政策的吸引或逃避现状等外部动机而入伍,这类大学生入伍后更有可能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产生适应不良。现代社会转型对学生官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机遇,但也为个体设置了风险和危机。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常常暴露在众多的危机场景中,这些危机情境会威胁到自我认同的核心。危机需要克服,否则,个体要么推动生存的理由,要么引发心理疾病,成为不健全的个体。

第四章为学生官群体军队冲突的根源与调适。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学生官群体在军营的心理冲突形式及内容(包括学生官的心理冲突表现及原因、学生官心理冲突的调适)、学生官群体在军营的角色冲突(包括学生官在军队角色冲突的原因及表现、学生官角色调适的方法)、学生官群体在军营的社会与文化冲突(包括学生官在军营社会与文化冲突表现及原因、学生官社会与文化冲突的调适)。这部分主要是采用相关调查统计材料,分析了学生官群体在部队的各种冲突。本研究认为,学生官的心理冲突表现及原因体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引发的地方大学生军营心理冲突、理想军营与现实军营的反差导致的地方大学生的心理冲突、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的比较导致的地方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人际交往的心理冲突。提出的调适手段主要有引导学生官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努力优化学生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环境、引导学生官讲究心理卫生等。学生官在军队角色冲突的原因及表现体现为军人角色较高的政治修养同地方大学生政治上不成熟形成的冲突、部队强调铁的纪律与大学生侧重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冲突、军人角色的奉献性与大学生双重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和军人才能的全面性与大学生素质的特殊性的矛盾等几个方面。提出的调适手段主要有自我调适和组织调适两种。学生官在军营社会与文化冲突表现及原因体现为学生官专业知识的使用冲突、学生官与部队生长干部的矛盾和学生官个人感到“半路出家”发展空间不大的前途焦虑等。提出的调适手段主要有学生官要尽快观察和理解军人意识与习惯、军队要为地方大学生创造了解军队仪式的条件、军队要将矛盾转化为一种多元参与的竞争性冲突、在地方大学生干部的使用过程中完全践行目标管理以发挥地方大学生干部的知识优势等。总之,本书的这部分主要是采用相关调查统计材料,分析了学生官群体在部队的身份冲突问题,目的在于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对部队干部管理和培养体制的影响及对部队现代化所产生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以此揭示学生官身份认同矛盾产生的内在根源。

第五章为学生官群体对军队的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分析。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学生官群体对军队的个体认同表现及问题(包括学生官的人格认同现状及问题、学生官的角色认同现状及问题、学生官的心理认同现状及问题)、学生官群体对军队的社会认同(包括内群体对学生官的认同依据及内容、外群体对学生官的认同依据及内容、学生官的制度性认同依据及内容)。本研究认为,在学生官的人格认同方面,学生官群体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人格特征,也吸收了军人的人格特征,这使其将自身群体同部队中“士兵提干军官”群体和“院校毕业生军官”群体区分开来。个体的学生官通过对自己人格特征的比较分析,将自己纳入到这个群体,由此形成了学生官的人格认同;在学生官的角色认同方面,虽然学生官在角色认同的过程中伴随着不适与阵痛,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官还是可以从容地面对困难,重新认识和理解自身角色的规范和要求。正因为此,大多数学生官还是满意自己入伍的选择。在学生官的心理认同方面,学生官通过进入部队后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的适应,逐渐从感情上直到最后从心理上接受并认可部队中的规范、制度、文化。这种接受不仅包括对物质文化,还包括对军人的思想、态度、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认可,并将此内化于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结构中,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内群体对学生官的认同方面,体现为内群体对学生官价值观的认同,即学生官群体更相信部队中的大学生群体,相比部队中的亚文化,学生官更接受大学生活中所养成的习惯、兴趣以及与大学生活相适应的一系列文化传统,并且在入伍后,也在适当的群体中产生了这种文化认同。外群体对学生官的价值观认同方面,部分地方大学生军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还没有达到外群体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外群体对学生官的文化认同方面,多数外群体成员认为,地方大学生军官群体具有比较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但抗挫折能力和吃苦、敬业、奉献的精神一般。学生官的制度性认同方面,相当部分的学生官认为入伍培训机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并未完全从心理上接受部队中的规章制度与机制,认为还需要对其进行大的调整。总之,本书的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采用相关的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了地方大学生军官的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目的在于揭示作为部队中一个新生特殊群体的认同状况,以便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地方大学生军官身份转换的矛盾与调适。

第六章为学生官群体的身份转换矛盾及其调适分析。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学生官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差异(包括部队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种社会化环境的差异、军营环境下角色认同的差异、军营环境下心理认同的差异)、学生官现实性身份认同与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差异(包括对学生官军人身份的制度认同、学生官军人现实身份的自我认同)、制度和身份认同的维持机制(包括建构制度和身份认同维持机制的社会对策和建构制度和身份认同维持机制的个体对策)。本研究指出,无论是地方大学生军官在个体认同上的调适,还是部队管理组织在体制制度上的调整,都将有利于地方大学生军官进入军营后的融合,有利于他们适应部队生活。这种互动与调适能够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促进大学生军官的成长,使他们开始重构自己的角色规范,理解军营的制度要求,掌握部队工作的规律,提高军事技能,学习军营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地方大学生军官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把原有的创新精神转变成为现实的军营创造力,促进部队的建设与发展。

第七章对制约学生官群体身份转换的管理体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战争时期传统的管理办法与和平时期现行的管理办法不相适应(包括学生官成分与需求的多元化对传统管理体制的挑战,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资源分配对学生官心理落差的影响,地方与部队在仪式、习惯、行为上的差别使学生官难以融入部队)、低文化群体的管理模式与高文化群体的管理需求不相适应(包括学生官与其他军官群体在旨趣爱好上有明显差别、学生官与其他军官群体在思想观念上有差异)、地方高校国防教育的缺失因素制约(包括普通高校军训实效与大学生国防知识要求不相结合、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机制与现有地方大学生的国防素质需求不相结合、我国当前高校的国防素质培养激励手段与军队建设目标不相结合)。本研究认为,大部分的部队提干军官更看重军事纪律和礼仪,而地方学生官更看重军纪、礼仪的实际价值和意义。老军官在行动上讲“规矩”,而学生官更讲“自由”,他们寻求创新,而这种创新被群体既定的网络相互关系所代替,由于过于强调稳定和秩序,创新和有利于创新的宽松气氛受到抑制,创新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受到忽视,地方学生官的一点点失误都会被放大,使学生官思想僵化,裹足不前,初入部队的干劲和猛劲被消耗殆尽。从宏观上看,学生官与其他军官群体在旨趣爱好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五点,即对艰苦生活与惯于舒适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讲奉献与计得失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严格纪律与自由观念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部队所需与自己所学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和对等级观念的认识。规范的缺失导致了地方大学生干部与部队生长干部日常生活中行动上的摩擦与矛盾,而这种行动上的不一致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地方大学生干部的转变。在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形式与内容的冲突、手段与目的的不融合等,这些缺陷成为制约地方大学生在军队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八章为对新时期军队学生官管理方式探讨。本章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以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学生官的部队认同是初步完成其角色转换的重要保证、全面提高学生官综合素质是加强其角色扮演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包括通过狠抓学生官的体能训练来提高其身体素质是必需的手段、通过注重技能培养来提高其业务能力是适用的手段、通过注重通科培训来努力提高其智能素质是基础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激励制度来增强学生官的自我认同(包括实行“多级激励管理”模式、建立人员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通过丰富竞赛形式来发挥各群体所长、通过客观考核来实施竞争上岗)、以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来消除学生官的后顾之忧(包括提高现役军官的工资待遇、解决婚姻家庭老大难问题、以发展军事社会工作来推进军事社区建设)、强化学生官在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以提高其在军队的适应能力(包括要努力优化大学生国防知识、健全有利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素质培养的制度、加强地方高校国防师资队伍建设)。这部分研究指出,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军官肩负的重任,他们将以无限的热情和超人的能力,开创中国部队的新纪元。因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武器和器材装备如何更新,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才是关键。因此,要积极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军营正规化建设的特点规律,进一步完善军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法制教育,不折不扣地抓好条令条例和各项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坚持以法规制度为依据,以纪律建设为核心,以从严治官为重点,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坚持严格训练、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坚决清理和废除一切有悖于法规制度的“土政策”“土规定”,形成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断提高依法治军水平,努力实现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只要我们改变对待地方大学生军官的简单的文化整合方式,以“平等对待、理性沟通”的原则来对待地方大学生军官的思想转化工作,以“从严要求和人性化管理”的方式来实现地方大学生军官的部队认同感和归属感,以“自己人”的心态来发挥地方大学生军官的作用,将对部队建设、激发地方大学生军官的工作热情、完成他们的部队身份认同和构建和谐军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学生官群体的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学生官群体的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路径事实上就是研究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同时这也是本研究的结尾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研究力图在研究视角和研究资料上都有所突破,但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本研究没有把士兵与学生官的关系作为分析的框架,这是不同于学生官与提干军官和军校军官关系的结构性问题,这个问题已十分严重。其次,没有对学生官与学生士兵(即大学没有毕业就入伍的战士)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关键的是,本研究还是没有解决解放军系列与武警系列学生官的不同认识问题,虽然在本书中对此简单地提几句,但总的来看,没有从学理上探讨透彻。有些问题是限于篇幅,有些问题是限于资料的收集难度。但无论如何,这些问题必须还要进行详尽的研究才能作出学术上的回答,因为这关系到我国军队现代化的实施。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人还将持续。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