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手工中国到机械化的中国
在线阅读 收藏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010年,青岛拥有的农机总动力达到79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5%,在全国率先步入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青岛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青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85%以上,全面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基本实现花生、薯类等优势农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林果、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化。

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评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其中,农业机械化被评为第7位。这一评价是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引起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而做出的。这一评价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1949年革命成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

1959年,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要求“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还提出“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在同年的庐山会议上,他提议成立农业机械部,并说如果找不到部长,就由他来兼任。

建设新农村和农业机械化曾是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命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两者的形象写照。

20世纪60—70年代,全国出现了农机化热。国家对在短时期内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追求十分迫切。1966年,国家提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当时在全国广大农村,“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标语随处可见。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但是,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针对这一情况,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4年6月25日,国家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给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大大加速了中国农村机械化进程。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继而相继完成了农业现代化。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完成了农业现代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划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青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和农村的城镇化成为可能,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得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帮助中心电脑版